千千小说 > 历史:老祖宗被二创创疯了 > 第26章 古人云·校园篇(三)

第26章 古人云·校园篇(三)


“好了视频放完了,有什么要问的吗?”

  【永乐大帝·朱棣:我想问一下,后世人说我搞十族消消乐是怎么回事?】

  “十族消消乐况白就是诛一人十族,父四族,母三族,妻两族,以及学生,而这个被诛十族的主人公是大儒方孝孺,传言,朱棣在登基前想让自己更明正严顺些,就想让方孝孺起草诏书,可他誓死不从,并扬言不过是诛九族罢了,有本事诛我十族,朱棣呢,直接顺他意诛了他十族。

  不过,这段历史的准确性不高,一是诛十族太过残暴,朱棣刚登基根本不可能这么做,二是明史中,不存在夷十族的事件,三是据后人调查,疑似有方孝儒亲族的活动痕迹,所以诛十族事件准确性不高,多数认为是当时读书人夸大所言。”

  【永乐大帝·朱棣:原来如此】

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大明

  “该死的方孝孺,居然还摆了朕一道!”朱棣一掌狠狠地将拍在桌子上,桌子上的茶杯顷倒在地成了碎片。

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“还有什么问题吗?”

  【圣人·孔子:老夫有问,不知后世人还学我儒家学说否,而那《抡语》又是何物?】

  “后世学生会学,但是有选择的学,有选择的做。”

  【圣人·孔子:愿闻其详】

  “在学习方面,您认为学习是快乐的,要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,还要时常复习旧知识,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求教,要活到老,学到老,虽然话很有道理,在后世可以做到的人却很少。

  在后世,人的衣食住行得到很大的提升,而所延伸的娱乐项目也随之增加,所以许多人的心神被娱乐吸引从而无法一心一意的读书。

  而后世的学习内容也与古代不同,古代需学四书五经,厉害加上君子六艺,而后世要学语文,数学,英语,历史,地理,生物,政治,化学,这是总科目,而专业科目也随专业不同也随之不同,所以,一个普通人至少学十八九年,去除吃饭一天要学习至少十个小时,总科目是轮翻上,还有月考中考末考,父母和老师不在意你学的有多深,只在意你考试分数是多少,所以,学生的目标不再是学习多少,而是考多少分。而各种备考资料也相既出现,他们不需要知道答案为什么是这个,只需要按套路,按格式,甚至只需要将答案背下来遇到同类型题目套上去,就行。”

  【孔子:那孩子岂不是失去了思考能力,怎么能行?】

  “那也不至于,他们会思考,但不是放在学习上,而是放在开小差上,这也成了校园中唯数不多的乐趣。

  但,这种学习方式放在学校中可以,但放在毕业后就完了,毕业后的学生会进入迷茫期,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之后该干什么,因为学校里学的放在社会上没什么用,除了基础的一些知识,做手工,你没手艺,做农事,你虽然学过农业知识但从未上手,考公,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争一个职位,聪明的,有门路的会找其他方式反对之后的生话,甚至一些成绩差的因为家中从商或从政有另一条康庄大道,而大多平凡的人要么找一份与专业不符的工作累死累活,要么幸运的找到相关专业的工作累死累活,要么自主创业累死累活还赚不到几个子,要么兼职几份工作累死累活赚得少,还差点被骗。”

  【孔子:……也就是说后世学子如同木人生活于世?】

  “差不多,所以对于您的学说这是必学,但极少可以做到。

  他们知道学习的好处,但十年如一日不停的,无目的的学,他们只是在完成这项任务,根本不知道学了多少有用的,真正知道的有多少,这无疑是痛苦的。”

  【孔子:原来如此】

  “对于孝顺父母这方面,他们也懂但不极端。”

  【孔子:愿闻其详】

  “俗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,父母也一样,不是所有父母都爱子女,爱子女的所做的事不一定对子女好。

  我先说一个数据吧,后世得抑郁症的人数有九千五百万人,十八岁以下未成年占百分之三十,在校生占百分之五十,患抑郁症有自杀想法的有百分之八十,因抑郁症自杀的就有百分之十到十五,而大多数都是因为家庭原因,比如父母和离,父母经常吵架,父母的打压式教育等。

  后世中也有重男轻女的父母,轻则女儿成年后自己赚生活费以后无任何帮扶,但其兄长或是弟弟还算有心会帮助姐姐或妹妹,女儿将父母当寻常长辈,该有的都有但很少亲身照顾,中等会将女儿培养成扶弟魔,让女儿使劲从夫家往娘家搬东西,最后女儿重叛亲离,重则将女儿卖给拐子或扔掉。

  这样的父母又有何可以孝顺的?”

  【孔子:……】

  “所以后世人对于父母的爱是相互的,你爱护我,我也孝顺你,你对于我只是想把我养成年了了事,我也对你也只是该买的买生病该照顾的照顾,平时我忙就不陪你了,你对我不好,我除了赡养费啥都不会给,要不是因为不赡养老人违法,我连赡养费都不给。”

  【孔子:……】

  【各朝人民:……】

  你们还挺爱恨分明的,不过,仔细想想也确实,都想害我了还要我养你,想太美了,以至于,现在小部分父母都开始自省有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,有的和自己孩子谈话,以至于部分父母与孩子关系更加亲密。

  “现在,咱说说这《抡语》,首先,《抡语》的前身是《论语》,是由你的弟子及其弟子编收的您所说的每一个道理,传承至今,您有教无类,教授许多学生,创立了儒学,留下了《论语》被称为圣人先师,因为您是读书人,所以各朝人认为您是一个儒雅随和的人,身量体态也是正常人的样子,直到后世,人们在史书中了解到您身高有一米九,力气大的可以抬两百斤的城门,体形壮硕,所以后世网友改编《论语》为《抡语》还加了不少其他的,这也只是玩笑之作,其真实意义还是明白的。”

  【孔子:可以举例吗】

  孔子有些好奇,自己的话后世人能改编成什么样子。

  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

  新解:早上听了我的道理,今晚你就得死。

  正译:如果早晨悟知了道,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。这句话中“道”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、道理。

  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

  新解:有三个人,只要其中有一个是我,战力就相当于一个师。

  正译:几个人在一起行走,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。

  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

  新解:但凡打架,只要犹豫,对面便站起来了。不犹豫便能直接将对面打废。

  正译:做任何事情,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,否则就要失败。

  孔子东游,见两小儿辩日。(问其故。)

  新解:孔子去东边打架,小孩在讨论和孔子打架的人还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。

  正译:孔子向东游历,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,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。

  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

  新解:你父母在我手里,你跑不了的,就算你跑了,我也有办法把你抓回来!

  正译:父母在世,不出远门,如果要出远门,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。

  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。

  新解:这件事的主谋,已经被我打的绝后了。

  正译:第一个用陶俑(代替人殉)的人,难道没有子孙后代么?

  鬼神敬而远之。

  新解:孔子一旦发威,连鬼神见了都得敬畏的远离他!

  正译:语出《论语.雍也》,原意是敬之而不亲近之意。现在常用来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,即不愿理睬他,又怕得罪他,所以对他客客气气,但是绝不接近。

  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,(今女画。)

  新解:力量不如我的人,在道上就只能被我打废。

  正译:孔子说:“如真的力量不够,你会半途而废。如今你却画地为牢,不肯前进。”

  不耻下问

  新解:看到我不自愧者,你就去下面问问(我的事迹)

  正译:不把向学问、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。形容谦虚、好学。

  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

  新解:把人打到濒死,说的话就好听了。

  正译:人到临死,他说的话是真心话,是善意的。

  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  新解:该知道的知道,不该知道的少知道,知道吗?(社会上的事少打听)

  正译: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聪明的。”

  看了小一给的《抡语》后,文人们都抽了下嘴角,有些无语,后世人怎么这么皮?

  一些小孩也开始模仿结果吃了顿竹笋炒肉。

  孔子听了则是哈哈大笑,他的弟子听了也有些无奈,虽然夫子是壮硕了点,但夫子不喜欢打架啊,都是别人先惹我们的,还手还有错了?


  (https://www.xxqianqian.com/3564/3564184/11111118.html)


1秒记住千千小说:www.xxqianqian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xqianqi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