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千小说 > 满唐华彩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> 第498章 国运未竭

第498章 国运未竭


第498章  国运未竭

        河中府,蒲州,城北的一间大宅院当中护院林集,其中住着李光弼的母亲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夫人时年快七十岁了,娘家虽是契丹人,内附得却很早,被赐姓过武姓,又被赐了李姓。她从小习诗书,算是个才女,有“才淑冠族”之誉,故而能教出李光弼这样遵循汉礼的将军。

        是日,有几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李家,府中护院也与他们相熟,欢喜地打了招呼。之后,他们拿出了李光弼的书信,原是来接老夫人去见儿子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儿先是恐太原危险,又言长安不宁,如今终于舍得来接老身了?”李老夫人精神矍铄,说话时虽是故意埋怨儿子,眉宇间的笑意却是压不住。

        信使遂应道:“老夫人放心,长安已经安定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很快,李老夫人收拾停当,在儿子派来的护卫的保护下前往长安。一路上众人都对她多加照料,倒也不甚辛苦,沿途所见,确有安定景象。

        过了黄河,又行了数日,队伍进入一座城中,李老夫人忍不住掀开车帘往外看去,却见城门洞上写的是坊州二字,不由甚为疑惑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她心中这份疑惑很快也就消了,因见到了一个让她能够完全信任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险些还以为是谁以我儿麾下士卒诓我,见到郭节帅就放心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老夫人一路辛苦。”郭子仪比李老夫人小十来岁,遂摆出子侄之礼相见,双手拿起一根长鞭递了过去,道:“还真是诓老夫人来的,若有不满,只管打我出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断不敢打郭节帅,这是怎生回事啊?莫非是我儿叛乱了不成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夫人以前在朔方还只是久闻郭子仪之名,平叛初期则是在太原有过相处。她自信很会看人,认为郭子仪忠诚勤勉又聪明通达,且不像李光弼那么执拗严厉容易偏激,更懂得如何为人处事,因此,她宁愿相信李光弼叛乱了,也不相信是郭子仪叛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并非如此。”郭子仪却是连连摆手,道:“眼下局势复杂,远非一句‘叛乱’可以解释的。老夫人请上座,容我慢慢与你道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对于诓来李光弼之母一事,郭子仪心中亦不情愿,无奈的是此事是广平王的主意。把她接到凤翔府安养,既能让李光弼不会继续误入歧途又能避免大战,是对所有人都好的办法,李亨听了,欣然下旨。郭子仪有皇命在身,只好领命。

        待他把近来的朝局变动、前因后果说了,李老夫人依旧有不解,问道:“老身虽不知国事,却也看报。报纸上说,忠王奉旨去调朔方军勤王,结果叛乱了,庆王才是正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郭子仪哭笑不得,道:“报纸便是薛白办的,报纸的话岂能相信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原来如此。”李老夫人一直以来都把报纸当成如同圣旨般可信之物来看的,闻言颇为失落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复杂的权力斗争,不是她短时间内能想清楚的,她思量了好一会,向郭子仪问道:“郭节帅以为忠王才是正朔,且能更快地平定天下,是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从这后半句话或可以看出来,在李老夫人心里忠王、庆王都是皇子并且都当过储君,她已无意分辨谁更正统,现在只想知道郭子仪押注在哪边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很清楚自己的儿子做事往往意气用事,太过冲动,对于这件事情,郭子仪考虑得肯定比李光弼多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私下议论,有些话我只敢与老夫人说。”郭子仪道,“不论如何,我与李光弼对大唐社稷的忠心都是一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郭节帅放心,老身晓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郭子仪沉吟着,缓缓道:“庆王守住了长安,看似众望所归,实则完全倚借了薛白之力,他下旨说薛白是太子瑛之子,此事太上皇却并不承认,而若庆王登基,储位万一落入薛白之手,则有了篡位之嫌;今忠王称帝,可称陛下,太上皇传国宝,自当为正朔,陛下兼统朔方、安西、河西、陇右,召回纥援兵,兼统二十万人,恩抚叛逆,想必很快可使天下海晏河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怕李老夫人不解,他还小声地补充了一句,道:“想想可知,陛下潜邸时当了多少年太子,庆王呢?自从庆王伤了容貌,便从未被当作储君培养,岂有根基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夫人点点头,道:“老身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李光弼守长安乃大功,绝非为个人前途,此事,陛下已有明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郭子仪起身,双手请出一封圣旨展开,上面玉玺印章俱全,李亨确实肯定了李光弼的功劳,对他毫无怪罪之意。另外许诺,李光弼若率众而降,既往不咎,另有重赏。也不必由他再攻打长安,坐等天下太平即可。

        郭子仪、李光弼一旦表态,河东、河北、河南势力转而支持李亨,长安就是一座孤城,军民们也不会像抵挡叛军时那样坚决,投降只是一个月以内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很明确的最快速度平定天下的办法……不出意外的话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夫人算是完全听明白了,道:“如此,老身修书一封,劳烦郭节帅递给我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老夫人明达事理,此大唐之幸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~~

        一封急报递到了长安。

        薛白正在练兵,做着奇兵偷袭凤翔的准备。他跑马到白鹿原跑了一圈,心情开阔不少,结果就得知李光弼的母亲在河中府被偷偷接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原想修书一封给李光弼,阐明李亨绝非英主,可转念一想,如此只会起到反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 之所以敢让李光弼出镇,他是非常信任对方的,今日却意识到,倘若郭子仪、李光弼两人都倒向李亨,自己是抵抗不了的,且会让战火绵延,于大唐也并不是好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唯一的机会,就是抢先拿下凤翔。

        留给他的时间更短了,必须得在郭子仪的信使找到李光弼之前。

        薛白给他的马匹擦了汗,将它交给马夫,道:“今夜给它多喂些草料,再给我多备两匹骏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传令下去,明日出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~~

        一张地图上,几枚兵棋被从长安城的位置移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薛逆遣叛将田承嗣乘胜追击,已到了眉县一带。”李俶道:“依我看,他们并非为了再扩大胜果,而是为了攻陈仓,切断我们与蜀郡的联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亨问道:“如何应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田承嗣麾下多范阳骁骑,当遣回纥骑兵破之,杀杀他们的锐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亨心中认同,又看向李泌,问道:“先生以为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泌更在意大局,道:“此战的关键不在关中,而是在于收服天下的人心。叛军攻打陈仓意义不大,也不可能真正切断我们与蜀中的联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亨追问道:“他们若是想要劫掠粮草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劫掠粮草不必到陈仓来。且皇位之争,攻城掠地无用。”李泌道:“薛白不会看不懂局势,那这一支兵马,恐是虚兵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否虚兵,一试便知。”李俶道,“今我大军重新召集,贼将此来,以卵击石罢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商议过后,他们依旧是决定派回纥骑兵去截击田承嗣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即使有诈,亦无妨,李俶很快安排诸将分守凤翔府各個要镇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亨自从提议过让李倓担承天下兵马大元帅被李泌劝阻之后,便意识到放任李倓立功,是会威胁到长子的地位的,因此虽知李倓英武,若非必要,并不想让他上战场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是日给诸将都安排了差事之后,唯独落下了李倓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倓一直在思忖李泌所言,薛白遣田承嗣来是虚兵,那目的为何呢?

        他看着地图出神,而一个个将领领命而去,地图也很快被兵棋摆满了,之后,李亨结束军议,让大家都退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臣等告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倓正要退下,脑子里忽然浮起一个想法,道:“陛下,儿臣请守九成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九成宫就在凤翔以北的麟游县,是大唐第一座行宫,建于隋代开皇十三年,由杨素监督、宇文恺设计建造。唐太宗很喜欢那里,曾五次驻跸,每次都待上半年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俶此前倒是忘了九成宫,闻言略略思量,道:“三郎是担心,薛逆会遣兵偷袭九成宫不成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倓道:“以防万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当是不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俶对此做了设想,之后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    九成宫之所以得名,谓“九重”有“九层”之意,言其高大,宫城建于杜水之北的天台山,东障童山,西临凤凰山,南有石臼山,北依碧城山。地势较高,道路不易,这也是李亨没有选择驻跸九成宫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 薛白若想偷袭九成宫,首先难以瞒过哨探,待其赶过山路,人马也疲乏了。而九成宫有两道城墙,周垣千八百步,绝不是能轻易攻下的。薛白哪怕要奇袭,也必然是走歧阳。

        攻不下九成宫,就不可能从北边绕道凤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既无差职,何妨让我去守九成宫?”李倓又道,他确实是想着以防万一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可兵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五百人足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~~

        数日后,探马回报,在歧阳突然发现薛逆兵马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由谁领兵?”李俶问道,“可否招降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薛逆兵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问是谁领兵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回大元帅,是薛逆,敌军打‘薛’字大旗,已至歧阳城外,观其阵,有三千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俶心中一凛,暗忖薛白行军好生隐秘,若非自己谨慎,增派哨马,只怕让薛白杀到凤翔城下犹不知。

        眼下郭子仪不在,回纥骑兵不在,他只能立即禀明李亨,然后点齐兵马,以仆固怀恩为先锋,出城迎敌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番布阵才毕,驻守歧阳的将领辛云京已经败退了下来,到李俶面前请罪,称遭遇薛白以精锐骑兵偷袭,仓促不能应对。

        说话间,前方尘土飞扬,薛逆叛军已然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俶的总兵力虽众,偏是分出去太多,加上被败兵冲散了阵型,一时竟只能以六千前锋应战,双方很快摆开阵势厮杀,叛军借着不久前杀败房琯的旺盛士气,竟有杀破李俶前锋阵线的趋势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旦如此,叛军兵临凤翔城下,对朝廷的威望又是重大打击。

        危难之际,仆固怀恩怒吼道:“儿郎们!随我杀!”

        他亲自跃马而上,横枪杀入敌阵。在他身后,他几个儿子亦是纷纷跟上,众人连杀数名叛军精锐,稳住阵势。

        混战之中,仆固怀恩的四子仆固玞的马匹中箭,摔落马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四弟?”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仆固怀恩的长子仆固玚见状,当即呼喝提醒,抢去救仆固玞。然而,几名叛军骑兵已经抢上,手起刀落,一刀斩下一颗人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四弟!”

        仆固玚大怒,手中兵器乱砸,他以勇闻名,在军中有“斗将”之称,顿时杀伤不少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阿爷,四弟战死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仆固怀恩竟是毫无悲色,吼道:“身为我的儿子,合该战死沙场,破敌!”

        主将如此,士卒们人人激奋,士气高涨,顿时一涌而上。不多时,叛军之中就响起了鸣金之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战从下午杀到黄昏,李俶一度担心前阵不支,见仆固父子如此勇猛,感动不已。待他们回马归来,亲自迎了上去,握住仆固怀恩的手。

        千言万语说不出来,李俶只能道:“将军节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殿下万莫如此。”仆固怀恩道,“臣世受大唐厚恩,为国杀敌是臣的本分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俶眼看着士卒们抢回仆固玞的人头与尸体缝合,大为触动,眼中不由落下泪来,道:“将军之忠义,我必一生铭记,誓不辜负将军!”

        消息很快传回了凤翔行宫,李亨听闻,不由庆幸有一个如此出众的长子,否则只怕要让薛白攻到城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~~

        九成宫。

        宫城十分壮丽,据说,当年宫城建成时,隋文帝杨坚携皇后来此避暑,见了大怒,骂道:“杨素殚民力为离宫,为吾结怨天下!”

        但因为独孤皇后很喜欢这里,杨坚也转怒为喜,赏赐了杨素。

        两百多年过去,壮丽的离宫依旧,却有鲜血铺洒在宫墙之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守住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快!搬木石来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倓怒喝着,一把拔出插在他盔甲上的箭矢,这支箭射得并不浅,一拔出来便是鲜血直流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却浑然不觉,反而张弓搭箭,射向远处的一名叛军。

        宫墙已经被炸塌了一小段,李倓只好领着他的士卒们以血肉之躯守住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到了九成宫之后,观察过,发现宫墙是沿着周围山峦的分水岭修建,把制高点围了进来,防止有人俯瞰宫地。于是,他派了人手轮值守在高台瞭望,又恢复了九成宫废驰多年的禁卫。

        薛白虽然有千里镜,但李倓的运气不错,连着好几日天台山都是天气清朗,视野极佳。他的人还是提前从高处望到了有敌军行进的异动。唯独薛白使人以炸药炸塌了城墙,让他有些措手不及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倓先是躬冒矢石挡住了攻势,等士卒们搬来木石,他却是拉过一匹战马,直冲薛白的大旗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下使得正在攻城的士卒们都惊讶了一下,没想到一个皇子皇孙有这般凶猛。于是,难免有校将不等薛白的旗号,径直回马去救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倓瞧准时机,忽然一拉缰绳,改变了冲刺的方向,与那校将擦身而过之际,一枪刺出,将对方刺于马下!

        “万胜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建宁王万胜!”

        宫城守军士气大振,李倓也不恋战,纵马飞奔于崎岖的山道前,绕过东城,从南面的永光门回到九成宫中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战,面对薛白的突袭,他以极谨慎的布防、惊人的勇武硬生生挡了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~~

        “鸣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战旗下,薛白眼看天色已晚,敌兵士气大振,干脆鸣金收兵。

        依他原来的判断,认为九成宫该有接近九成的可能都不会有强军驻防,没想到,遇到了那一成的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 只从战力上而言,李倓那点兵力并不是他的对手,但九成宫实在不好强攻,且占据了险要地势,难以绕过去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探路吧。”薛白仔细思量以后,还是招来姜亥,这般吩咐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郎君,不攻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意义不大。”薛白道:“李倓必然已经遣使到凤翔。我们攻城再快,也不可能比他的信使快。与其在此浪费时间,不如尽快找别的道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当夜,姜亥就找来了几个山中的猎户当向导,称是九成宫以北有一条小路,乃是当年太宗皇宗驻跸时遣使往朔方的驿路,如今已经荒废了,或可以走。

        薛白遂下令全军歇息一夜,次日暂留营盘,悄然离开。

        五更天时,李倓却是派使节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是李倓身边一个禁军,名为高小艺。几年前,薛白在长安时,大家也曾一起打过马球,至今想来,恍如隔世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经年未见,薛郎风采更胜往昔了。”高小艺一入帐便拱手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该称雍王。”刁丙冷着脸提醒道。

        高小艺对薛白这爵位并不认同,道:“我此来是想为薛郎指一条明路。薛郎是太子瑛之子也罢,不是也罢,忤逆太上皇、意欲谋篡,已为不争之事实。大唐像郭元帅、仆固将军这样铁胆忠诚的将领多得数不清,誓不容你如此行事。倒不如今日归顺,念在你守护长安的功劳上,陛下必不会亏待你。到时你身世真也好、假也罢,都还是大唐的北平郡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不在乎。”薛白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身世真也好,假也罢,这个亲王也好,那个郡王也罢,他一点都不在乎。他要的,是亲手掌住大唐这艘巨船的舵。因此,劝降的话说再多,他懒得听。

        高小艺还待再言,薛白摆手,问道:“是李倓让你来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他为人不错,你转告他几句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薛白道:“假若李亨侥幸得胜,使回纥劫掠两京之事万不可取,往后用钱财的地方还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高小艺听得他直呼李亨之名,正要反叱,待到后面,却是默然以对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告诉李倓,该心狠时便得心狠,他若掌权,一不可倚仗宦官,二不可姑息叛将,三不可纵容节度,四不可堕朝廷威信,五不可轻视回纥、吐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虽然没有刀架在脖子上的紧迫感,但从大局来看,他如今已有随时败亡的可能。李泌、郭子仪等人一出手,波澜不惊,直击命脉。只能说大唐气运未尽,还有太多能人异士、忠臣良将,且他们还不太认可他的身份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国事务必从长远考虑,勿图一时之便利,改税制,与民生息,修内政,削世族……要做的很多,还是我自己来吧,你去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薛白说到后来,那偶然才有的一点点颓然尽扫,眼中又透出坚定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坚信自己能做得比李亨父子好,坚信自己能胜。

        高小艺愣了愣,还想再说,刁氏兄弟已经上前把他赶了出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出了薛白的营地,他回到九成宫,把薛白的话语转告给了李倓,李倓的第一反应竟不是大怒,而是怅惘地叹息了一声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知他心在社稷,可谓知己。可惜,他与我父兄的误会与隔阂实在太深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在李倓看来,薛白的“五不可”,本就不是他父兄这样的英睿之主会犯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于他而言,眼下并非考虑这些的时候,九成宫的危机并未解除。他的兵力太少了,薛白强攻也好、绕道也罢,都有随时偷袭凤翔的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倓遂再次遣使凤翔,请求李亨支援。

        ~~

        “报!九成宫急报!”

        一名信使浑身浴血,几乎是连滚带爬,赶进了凤翔行宫,拜在殿中,呈上了李倓的求援信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亨看过,大为诧异,以询问的目光看向身边的宦官们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薛逆分明就在凤翔城外五十里,如何能在九成宫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建宁王这信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薛逆的数千精锐有假不成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殿内议论纷纷,李亨却没在听,他正想单独招李泌询问意见,李辅国却上前附耳禀报了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亨神色一动,点了点头,不一会儿,张汀便到了殿中,坐在他身边,与他小声地商议着。

        说到后来,李亨忽然眉头一挑,惊道:“李先生竟也参与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汀心中讥笑,道:“陛下一问他便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亨遂沉吟道:“薛逆出现在九成宫绝非小事,万一是真的,还是需派可信的人带兵去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该派兵去守。”张汀道:“但薛逆在何处,陛下问这些奴婢何用,遣人至城外军中,一问广平王便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话有理,李亨遂让李辅国带人出城去问。

        过了两个时辰,李辅国才匆匆回来,回禀道:“陛下,广王平听了奴婢发问,目露悲恸,许久未答。奴婢便再问,他说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说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广平王说,若非薛逆主力就在城外,难道仆固将军之子是壮烈战死于叛军的佯攻不成?”


  (https://www.xxqianqian.com/3164/3164955/114367478.html)


1秒记住千千小说:www.xxqianqian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xqianqi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