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8章 扩军


第148章  扩军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就是军事方面的议题,这是目前最核心的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军事械方面,苏星河听从林曜的命令,召集两浙路的工匠等被士大夫取笑为奇技淫巧的宝贵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准备利用杭州丰富矿产资源与航运资源,建立一个覆盖两浙路的兵工厂。

        结束了之前小作坊式的分散生产,建成一个更大更集中的军用工厂。

        相比于之前生产长矛、刀剑、重斧、弓弩、铠甲的产量不足,提高的生产效率可以大大缓解军用后勤压力。

        进一步减少对林曜的依赖,为以后的火枪火炮的军工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林曜治下缺硫磺、硝,玩转不起大规模火器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生产火药的原料不足,兵工厂并无法大规模生产火药,之前起义军也几乎不会使用火器。

        小规模火器毫无意义,可以被低成本更强力的神臂弓取代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并不意味着起义军就没有火药和火器的技术储备,事实上是有的,数量还不少,不过只能等到后面厚积薄发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生产工艺简单的黑火药很弱,搞不出比弩更强的火枪火炮。

        威力强大的火药生产工艺很复杂,强行“嫁接”太浪费林曜的精力,得不偿失。

        起义军内部其实一直渴望建立一个大型兵工厂,控制两浙路之后,位于杭州的兵工厂拔地而起。

        兵工厂建立在靠近杭州湾,且距离杭州城不远的地方。眼下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,与此同时还在逐步扩大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地方地理为环境非常优越,可以通过海运,统筹其他地区的资源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这里本身还在一个铁矿矿场旁边,不用忧愁前期生产的资源。

        宋国杭州官府曾在这里挖矿冶铁,起义军攻下杭州城后,顺势拿下了这个矿区,接收了这里的所有设施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矿区原来有少许官府的人驻守,监管着几百人的矿工,这些矿工过得比佃农还苦,死伤更是见怪不怪。

        林曜拿下这个矿区之后,也给了他们选择的机会,既可以继续挖矿,享有起义军丰厚的报酬,也可以改籍成普通民户。

        双方都拥有分田的配额,身为矿工的甚至更多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人也有家有口,面对林曜丰厚的条件,自然愿意为家人争取更多的田地,纷纷加入麾下,继续原先的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 要不是林曜拥有稳定的兵源,也会学习戚家军的拉矿工的组建军队。

        与农民相比,矿工受过“训练”,有一定的组织性,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很好的兵源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他就不需要勉强这些本来就很辛苦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管理矿场上,林曜还提出了以招募的方式扩充人员。

        相信丰厚的待遇可以招募到不少家中富余的劳动力加入进来,参加开矿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措施让底层有更多的就业,拥有更多可支配的金钱,提高生活幸福度。

        不仅如此,可以通过改进纺织技术,搞纺织工厂,妇女都来当职工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这些都需要时间,原材料还是不足,相较于成本高昂的蚕丝,林曜更看重棉花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本棉花南北朝时期有少量种植,大规模普及已经到了一百多年后,那时大宋都快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因而林曜准备加快棉花大规模种植的普及速度,再加上制造出挑棉仔籽的机器,棉花就可以成为成为主流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到之后一切都准备就绪后,通过王语嫣的出面号召,进一步让妇女她们的参与建设,一起努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必须要把监督工作做好,防止有些人把纺织工厂肮脏化。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其实大宋在一些稀奇古怪的方面出乎意料的时髦,很早就有了雇佣厨娘、仆从,大众对于女性的看法没有这么压迫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到北宋后期,宋廷的统治思想对底层的压迫越发严酷,缠足这种恶习开始出现。

        那群士大夫打不过异族,就把力气用在欺压妇女上面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经过检验的农民可以成为辅兵或者护卫队,优秀者转换为正兵之后,增加各地正规军军队人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套颇为有效的流程,大大保证了起义军正规军的战斗力,没有被新加入的士兵拉低太多。

        起义军的人数不断增加,正规军与预备士兵的人数高达八万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兵源不缺的情况下,加上军队愈发臃肿,起义军听从林曜的命令开始扩军。

        军队规模再度扩大,增加到了八个师级单位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方便管理,林曜正式建立起起义军两个主力军单位,一师变更为玄甲军,二师变更为陷阵军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军置正将一人,副将四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军辖下各是四个师,由副将兼任总兵,副总兵两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师下辖五个团,每团置团练使一人,副团练使两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团置四营,每个营至指挥使一人,副指挥使两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军队各级军官的需求量增大,训练任务进一步加大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这种军队改组,林曜对军队人事进行部分调整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抽调原一师中一些有经验的军官,包括原本加入不久的二师队伍,也抽出了各种优秀的士兵,去三师~八师去任职军官。

        走到如今,变化看似很大,其实才不到两年。

        逍遥派弟子与那一千名“老人”们只要还活着的,都已经进入中层军官级别,连后面进来了加入的五千人,都纷纷进入中下层军官级别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两浙路”易主期间加入起义军的士兵们也有优秀者成为军官,开始带领新人训练和作战。

        紧迫的时间,加速了他们的成长。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起义时间尚短,而军队扩编的速度又太快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起义军的逐渐壮大,众多的年轻军官纷纷追随着林曜的脚步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着。

        犹如汉高祖的沛县集团与明太祖的淮泗集团,文臣武将能力超凡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不是因为他们都是人才,而是跟对了人。得到了足够多的历练和成长机会,依靠幸存者偏差苟到了最后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说为什么开国皇帝能从容的干掉声名远扬的武将,这些武将只能乖乖受死的原因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曜自从学习古人的《马说》后,不再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,反而觉得人才固然重要,但是没有机会也是白搭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有合适的成长机会,人才也只能泯然于众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那些穿越回去的前辈实在没有必要去搜集历史上的名臣良将,遍地都是潜力尚未得到发掘的人才,大可尝试自己培养。


  (https://www.xxqianqian.com/3093/3093611/115862199.html)


1秒记住千千小说:www.xxqianqian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xqianqi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