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7. 物理(二) 力


谁能想到呢,刘邦本意是向嬴政表态,现在反倒是让这两位意识到了原来大秦不仅会结束,而且还是很快就结束。

当没有“大秦会结束”这个意识的时候,两人即使是知道有“汉高祖刘邦”也在看范增,在看张良相关的消息的时候,发现他们都在撺掇这个“泗水亭长刘邦”造反的时候,也没有在意。

现在突然意识到,或许这俩真不是随便选的人。

这刘邦,真的有颠覆大秦的实力吗

扶苏没看到结尾刘邦表忠心的话,还在想着敌我实力差距的问题,总不能真的让大秦在自己手里断送。

嬴政也有些看自家儿子笑话的意思,他老神在在地问扶苏,“你自己想,你跟他比差在哪里了”

问就算了,还抽走了最后几卷,关于刘邦想要替大秦看住范增和张良的,以及发展沛县及其周边,刘小季的野心直接想做会稽郡郡守的。

扶苏很努力地分析敌我不同,“他的思想比较灵活,即使一开始嫌弃范增想给他找事,但是因为范增是老人处处忍让,之后更是主动和范增进行了合作,共同发展沛县的县学”

“你不也一样吗别以为朕不知道,你不认同李相只做有利可图的事的举动,但是依旧跟在他学习,在认真地当个好学生,不是吗”嬴政远比扶苏知道的更了解他,也能看出他的各种优点。

扶苏在他爹这儿,也不是没经受过鼓励教育,绞尽脑汁开始想下一点。

“他有很多交心的朋友,和朋友互相扶持,以后或许这就是他的团队”

朋友

嬴政在赵国为质子的时候,也不是没有交过朋友,燕太子丹,而现在被天书嘲笑的“王负剑”,正是姬丹安排来的刺客荆轲刺杀他的事情。

“你也有你的队伍,蒙恬、王离他们也与你交好。”

嬴政会给扶苏安排一些他觉得能用得上的人,当然,也会尊重扶苏的意愿,他负责送,扶苏决定要不要纳入他的圈子。

一般情况,扶苏是不会拒绝嬴政给他安排的人的,哪怕王离和蒙恬并不对付,他也会负责从中调和。

扶苏又接着想,“他”

嬴政已经听不下去了,虽然是他让扶苏思考,为什么扶苏作为秦二世,却让这个刘邦夺得了天下的,但是他嬴政的儿子,也不至于处处不如一个前些年还在当混混的人。

“行了,朕帮你想。”

“或许是朕年纪大了,疑心病重,丹药又吃多了,身体远不如现在,对你没有这么信任了,秦二世或者就不是你呢这样的话,不知道上位的是你哪个废物兄弟,没本事,被别人打败也情有可原。”

那当然不可原谅,嬴政说道“情有可原”四个字的时候,几乎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。

但是他也明白,如果这个刘邦能覆灭秦朝,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应该是仁义,甚至还能踩一波他是暴君。

现在嘛,嬴政递出剩下的,“他有野心,也敢于实现,也挺识时务的,留给你当班底应该正合适。”

扶苏对自家父皇这种,什么有用的人、好东西、新鲜玩意儿都想往他这里塞的行为已经很习惯了,也不反对,当下就跟父皇一起研究起了给刘邦的升迁路线。

“那原先的会稽郡郡守,和项家走的很近,项家又和范增、张良都有联系,肯定不安好心,找个机会撤了也不是不行,就是刘季想升上去,光是这张良、范增,不行。”

扶苏一本正经地分析着,他说的问题也是嬴政已经知道的问题。

今天的案几上也还放着会稽郡守想要练兵的申请,自然是没通过,但是短时间内这人还是得留着。

大秦没人啊

地方太大,就太缺人了。

想找个对当地有所了解,还能镇压住豪强的人,比刘邦现在就反叛,还爆冷打过了嬴政一样离谱。

所以,刘邦想要当吴郡的郡守,只要他表现出来足够的才能,以及忠诚,现在的大秦高兴还来不及呢

刘老三想在手办达人的手底下再接再厉,当个高官的时候,江思瑶在玩小车,当然,是t里面的小车运动短视频。

这俩小车沿着斜面向下,速度是一样的吗

我们这个实验呢,就是要观察小车的瞬时速度,在最高点的速度,中间的,到平缓地面的速度。

但是啊,咱的眼睛毕竟只是眼睛,不是尺子,也不是钟表,需要有个更为直观的数据,小车上就可以用这个打点计时器,它会稳定地按照你的要求,每隔一段时间打下一个点,咱设置的是一秒钟。

可以看到,不受任何人控制的小车,依靠它的四个滚轮,从高处下落的时候,打点计时器在纸上打出的点位是从密集到慢慢稀疏,这说明什么

速度在变快还是变慢呢

江思瑶停顿了一下,转身去拿冰饮喝,然后再回到桌前,看到的就是新时代的“关公战秦琼”,往上翻聊天记录,还能看到之前没怎么出现过的人物。

夏启这应该是跟结绳一样吧有点没懂。

商武王子履越来越快,刚刚用石头试了一下。

周武王姬发聪明点,一段时间走更长的路,不用想都是越来越快。

汉高祖刘邦这叫瞬时速度,你们学得还没我快。

知名不具的大唐人士就是,不愧是季汉,学习这么好啊,牛得嘞

一位热心的大汉子民咱老祖宗说话就是硬气啊,根本不看是谁的。

默默努力的大秦黔首这是谁啊

不想透露姓名的大明人没事,不重要的人。

默默无闻的大宋人这瞬时速度好理解,加速度还没懂,你们懂了吗

然后是一连串的“没懂”,以及别的岔开的话题,江思瑶都看乐了。

这些人可真有意思,怎么又匿名又遵循人设,就硬不让那位大秦人知道刘邦。

现在不比一开始,最初的时候大家发言的都是皇帝,大秦的匿名跟没匿几乎没有区别。

当然,江思瑶不知道他们发言的规则,也没发现弹幕里一直没看到胡亥,其他人是都知道,大秦的皇帝,只有嬴政能发言的。

现在嘛,有医生这个群体给皇帝们打掩护,倒也没人知道,装不认识刘邦的,就是嬴政本人。

嬴政、扶苏和刘邦都知道,这一定就是嬴政本人发的。

前两位是一个亲自发的,一个亲眼看到的,后者嘛,自然是自信大秦的探子没有那么没用啦。

不过,刘邦看着天书上那个臭屁的发言,和自己斜放着的木板,和落在最底下的石块,对那个当皇帝的自己是十分不满了。

“哼,大家都是刘邦,我还就不信了,他比我聪明不成我在做实验,他还能只听就懂了不成”

刘邦左眼写着“不信”,右眼写着“是假的”,他身边的萧何认识他的时间最长,不过他是个会给刘邦留颜面的人,没有跟着刘邦一起说。

张良虽然看不上刘邦的性格,但是他也不是嘴碎的人。

所以现场唯有范增跟着刘邦一起吐槽已经当了皇帝的刘邦。

“我说刘季啊,你当皇帝之后,脸皮还能变得更厚,可真有你的啊,现在就已经厚到不成人样了,难道你是靠脸皮当的皇帝”

“就是就是,这个汉高祖脸皮太厚了,不要脸了,估计这皇位啊,是谁脸皮厚谁能抢的到吧”

刘邦当然知道不是这样,皇位,又不是什么路边随处可见的东西,更不是什么谁都能抢一下的。

想来他当上皇帝也经历了很多事情,说不定还死了,不,不是说不定,是一定,一定会有兄弟因此死亡。

权势这个东西,像是包裹了蜂蜜的刀子一样,拥有的权势越大,就像从刀尖尖往里走,而皇帝,无疑走到了终点,成了拿刀子的人,得多厉害,也得捅过去多少人。

当然,刘邦选择投靠嬴政,不是他畏惧当皇帝路上有可能会遇到的艰难险阻,而是他现在真的认同嬴政。

可能是被天书“洗脑”了,也觉得嬴政虽然是个暴君,但是太厉害了,给人的安全感比以往的皇帝都多。

天书能自信地认为,只要给嬴政一张地图,嬴政能统一世界。

她是打心眼里认可,即使大秦寿命极短,也只是因为嬴政这个驾车的人没有长生不老,如果给他一粒长生不老药,那么他将会真的把大秦延续下去。

诸如此类的言论,天书说了一遍又一遍,不仅仅是秦皇,还有汉武,还有唐宗宋祖,甚至那位在天书上根本没有发过言的成吉思汗。

天书喜欢有能力一统世界的,这谁不喜欢,如果再能带来个安稳甚至,那就是所有百姓都向往的生活了。

而刘邦,现在也不过是众多百姓中的一位。

范增,包括张良,他们都是和大秦有仇的,有坚定的灭秦的想法,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刘季也需要灭秦。

他们都是从小生活都很不错的,刘邦一眼就能看出来,特别是张良,有些龟毛的性子,之前说不是金尊玉养的大家族,他都不信。

而刘邦,祖上也阔过,但是现在也穷了,有一点点积蓄能送他去读书的。

他和卢绾一起就读的马公书院,书院名声不显,是马维马老先生办的私塾。

不过刘邦并不爱读书,虽然聪明,脑子灵活,读书也读的快,但是他读书的那段时间,世道不太平,总是打仗,他也十三岁左右就当了游侠,想着去信陵君门下混口饭吃。

但是这世道,即使是信陵君也没活到刘邦过去,信陵君招募门客,但没到刘邦,他就死了。

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此时恰好也招募,刘邦跟着他混过一段时间日子。

之后刘邦建立大汉,张耳也是开国功臣之一。

之后刘邦回到老父亲身边,又争取做了这大秦的泗水亭长,人有鸿鹄之志,但是也有安于小家的心,他的鸿鹄志,更倾向于信陵君那种。

交友无数,有门客三千,真性情,且仗义疏财,当个正直的好人。

能不打仗的话,刘邦是不愿意打仗的,特别是在接触小孩多了之后。

不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,而是更想要这世道,大家都能活着,能安安稳稳按部就班地读书识字明理,当个正直的人。

而不是年纪轻轻就要提着刀拎着剑上战场。

能像他爷爷那样,年纪大了有个安生晚年能过。

而不是因为年老体弱,于是成了战争中无足轻重的人物,甚至于是成了其中的炮灰。

有个太平盛世,那就太好了。

刘邦也愿意为了这个目标努力,而不是为了现在并没有的,当皇帝的野心。

“就我这样的,还能当好皇帝我怎么就那么不信呢。”

刘邦声音说得极小,嘴唇也没让人看见在动,后者是知道有探子之后产生的后遗症,不给别人对口型的机会。

“你就不能好好当个皇帝吗”韩信抱着自己的盔甲,像是被王母娘娘拆散的牛郎和织女,痛苦地涕泗横流,根本不给人一点观赏的余地。

被韩信指责的刘邦,腆着个大脸,伸手就要去拽韩信的盔甲,就像是没有听到韩信的话一样。

“哎呀,那有什么的,你这盔甲借我玩玩啊,在这看天书也太无趣了。”

刚刘邦发表的“高见”,韩信还没忘记呢,他顺势问了,“你真弄明白了那瞬时速度、加速度是什么东西了”

韩信是明白了,他听课是很认真的,一直在努力跟在天书的脚步在学,但是刘邦,刚刚就在搞东搞西,也没听得样子,突然就发个这个,真就让本地人也摸不着头脑。

“没有。”刘邦理直气壮,“不懂装懂,就是我,反正没有人知道,吹牛也不犯法的喽,这个知识啊,什么时候学都是一样的,干嘛非得现在呢”

好家伙,还好即使是传染性极强的病,也不能隔着网线就传播,不然啊,说这话的刘邦高低被人打一顿。

至于什么加速度之类的话,刘邦自然也没怎么懂,他甚至都没开始学习,只是在和韩信两人一边听着一边给萧何、张良找麻烦罢了。

了解了匀速直线运动,现在我们来进一步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,当物体随着时间在匀速增加,是匀加速,而随着时间在匀速减少则是匀减速。

匀加速运动在自然界有个直观的现象,比如说,一个桃子从书上掉下来。

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,开始下落,这种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。

当地点一致时,物体落下的加速度是相同的,这种也被称为是自由落体加速度。

人对这自由落体、对加速度研究了很多,其中伽利略坚持自己的观点,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重力加速度,他用木板和小球,反复进行实验,表明了铜球的滚动速度是和时间的平方相关的。

也在著名的比萨斜塔做过实验,实验的内容是物体的下落快慢问题。

大家原先一致认为,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和物体的重量有关的。

就是说,同样的东西,轻的会慢慢飘落,重的会砸下来。

伽利略在比萨斜塔,用大小两个不同质量的铜球进行了实验,最终两个是一起落地的,这证明了他自己的猜测,也推翻了众人,甚至当时还有个权威的科学家的猜测。

这说明什么,咱不能因为有些道理是大家都在做的,就盲目地拥护、不管对错,这年头,很有可能大家在积极拥护着一项错误的决定。

就像是大家都认可,重量不同的东西会是重的先落地一样,最后是一起落地,惊呆了众人。

天书讲的例子并不算罕见,当然,大家甚至和天书有着一样的观念,都认为是重的先落地。

没别的,做实验来证明真假大家还是能做到的,也不做一些太难的实验,几乎都是站在树顶同时松手,石头会如何这样的实验。

也真是自己做过了实验,才发现几乎真的是一起落地,也会有点细微的差别,但是这种差别并不能阻止他们得出这个结论。

“也太神奇了。”李世民看着地上还在滚动的石头,觉得天书发现的东西真的一般也难以发现吧。

“这种怎么会被发现的。”李承乾跟着自家父皇之后感叹。

确实,明明大家都会因为重的东西更重,而认为一定会先落地,但是在现实生活中,竟然违背了这个默认的观念,过于神气了些。

“太子,您说一斤棉花和一斤铁,谁更重”魏征见自家太子震惊的表情一就在脸上,十分坏心眼地问了这个问题。

李承乾的脑子一时之间有点没转过弯来,“棉花,铁,棉花比铁轻不对,都是一斤,是一样重”

还好反应了过来,不过李承乾的表现依旧让他父皇的臣子笑得不行,太子的笑话也不是说看就能看到的,特别是在皇帝还有点护短的情况下。

大家也都是正派人,不会轻易地留下口舌,除了某些人想要青史留名想疯了,才会硬抓着孩子的错漏不放。

年少轻狂,会出错更是常有的事情,一直盯着太子上书的人,适合居心真的会让人有所怀疑。

李世民一般是不会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测自己的大臣的,这个人一直是认为,大臣们已经很努力了,所以他夸奖、怀柔为主。

也因为有魏征这样的人物,给他带上了一种错误的滤镜,那就是他的大臣们有这个实力抓住别人的问题。

这并不算有,甚至他们有时候都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。

就像是这加速度的问题,满朝文武都在一起学习。

早朝是上完了,但是李世民没让下超,于是乎,大家把公务文书都搬殿前一起处理。

之前的打点计时器的问题还好,大家也不是什么不能明事理的人,一段时间会打下的点,判断出来速度变快也是正常现象。

而现在就不一样了,不管是加速度,还是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大家一起落到地上,都是让他们的脑子强行转动的东西,甚至后者,即使天书展示了这样的视频,他们自己找人做了实验,有人依旧相信经验,而非是近在眼前的知识。

“怎么可能会一起落下,这天书教了这么多天,总算是被我抓到了个错误的地方,就拿西瓜和桃子,都在我手上落下去,也是重的西瓜先落地啊,这有什么要做实验的必要吗”

“就是,不知道怎么了,那什么视频上的快慢都是天书能控制的吧,我现在扔个东西,看起来不是更加清晰明了吗”

“不知道陛下怎么想的,已经错了的东西,应该要纠正过来吧,怎么能将错就错呢”

不仅如此,他们还十分理直气壮,想让陛下在弹幕上替他们发声,舌战群儒。

只能说,有勇气,且坚定自己是一件好事,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充足的实验,就轻易根据所谓的“人生经历”来下判断,那也太过武断了些。

李世民难得在自己那群“敢于直谏”的人中发现了问题。

这问题可太大了,以前李世民没有发现,是因为他以前是触发式的。

有人提出问题,李世民去观察,发现确实有这样的问题,那这个人提出的问题就有效,这个人就是个敢于劝谏的人。

现在,李世民看着他们脸上的“积极”“狂热”,透过现在,看到了曾经,他们曾经也是这么说我的小宝,我家太子的。

那个时候我是怎么做的呢

李世民脑子还在,于是轻松地回忆起了往昔,曾经有人劝谏他,太子做了那些事情,这些都是不该做的,需要改正。

如果有人维护太子,李世民会询问在那个人心中太子是个什么样的人,如果没有这个维护的人,李世民会自己去了解这段时间的太子。

了解,无非是找人询问,询问得到的结果很有可能和说话的人就很相符,于是李世民就采纳了说话的人的意见,让太子在某方面在注意点。

其中,参太子骄奢的是最多的,很多、很多的折子都在告诉李世民,作为太子要俭朴,行为不可骄奢、不可放浪形骸,李世民也认同这样的观念,从而他也做了不少限制太子行为的事情。

现在想想,自家小孩虽然说并不是处处都听着自己的,但是如果用他们的骄奢标准,大汉那么多皇帝,能符合他们都标准不骄奢淫逸的,都是少数人,或着说,这样的人压根没有。

原本没发现的事情,陡然间变得清晰明了起来,或许他们并不是想帮助他养一个端方如玉的君子,养一个优秀的皇位继承人,而是想要表现自己,用一些能让大家,特别是能忽悠地了他李世民的话,来通过限制太子,达到自己被纳谏的事实。

李世民也是第一次想,根据那些人要求太子的条条框框,来反向观察他们自己有没有做到。

比如现在,有人说天书的实验不严谨,或许那自由落体的实验,是偶然之间成功了一次,天书就鉴定不同重量的物体会一起落到地上,太不严谨了。

而问题的滑稽之处在于,说着天书不严谨的人,恰巧自己就没有严谨这根弦,他自己甚至连实验都没开始做,就跟在大众一起批判天书。

很多人批判的热闹,显得在忙忙碌碌处理公务的魏征、褚遂良等人有些格格不入,但是他们并不打扰这些人,只用热切的眼神看向李世民,只要拉到李世民一起进入这场批评的“狂欢”,那么就是他们的胜利。

“天书的研究自然有天书的道理。”李世民是支持天书的。

而这在地下的大臣们眼里,就是陛下再一次权衡利弊,然后倒向了更有话语权的一方,现在天书确实比他们这些普通的大臣更有话语权的多。

他们也不气馁,但是也没有一瞬间就转变自己的态度,依旧是坚持自己的观点。

李世民决定带着这些人多做点实验,以后也不再一味地听他们劝谏了。

或许,有些适合自己和魏征的君臣之路,其实不适合其他人,那些人不如魏征坦荡,很多时候,只不过是“严于律人”罢了。

一些言官、谏官算是在李世民这里翻车了,还不是个小车,是个大车,李世民以后再看到他们的折子,不仅会思索这件事是否是真的,是否如他们所言,也会思索他们自己有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。

用自己都打不到的标准去要求另一个活生生的人,这简直是妥妥的霸王行为。

说了这么多,我们来认识一开始就想带着大家认识的东西力。

力就是力气的力,物体在做机械运动的时候,看似没有人推它,也没有“外力”,实则有好多“力”在偷偷工作,有重力、弹力、摩擦力等等。

说实话,天书的这个话就已经改变了大家都认知观念,毕竟人的力气居然在和这么多力气做对抗,这简直不敢想。

“重力是什么意思重量吗”

“弹力又是什么意思是弹射起来”

“摩擦力两个东西互相摩擦产生的力量”

大家有好多的疑惑,还好有天书在一个个解释。

首先,有一个观点是我们大家要相互确认的,那就是力是单方面的,还是双向的

力还有相互和不相互的说法,也让大家大为震撼,毕竟大家只知道,面子是互相给的,还没了解过,力气也是互相给的呢。

有一句话大家应该也都知道“一个巴掌拍不响”,这话能解释一个道理,那就是啊,力的作用是相互的,它是对双方都有的一个结果。

比如说巴掌,我拍了那你,你也会有感觉,我用巴掌接触了你的脸,不仅你的脸疼,我的巴掌也疼,不是吗

“哈哈哈,还有这样的理解。”

刘邦笑得前仰后合的,一个巴掌拍不响,明明是孤掌难鸣的意思,需要团队合作,但是偏偏被天书解释成了声音。

“有道理啊,只有巴掌不能拍,但是拍脸肯定响啊,还得是天书。”

范增表示自己又新学到了一个知识点,不错不错,可以用到。

当然,这样解释有点难以理解,那就用击掌来解释,互相击掌的人是双方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力气的,并不是说一个人出力了,另一个人就没力气。

有了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”这个观念之后,我们再学力学就会简单很多。

还是说回咱的这个自由落体,大家知道果子成熟了会自己从果树上掉下来,这个过程是自由落体,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过程呢

这背后其实证明了,地球啊,是有重力的。

重力,还是地球给的

说实话,就算是现在,大家知道了不是天圆地方,这个世界是个球,太阳也是个球,月亮也是个球,甚至大大小小的星星,也是大大小小的球,这些球都不在地球上,距离地球有很远很远。

大家依旧不太习惯用地球来称呼,像是刚刚认识这个世界一样。

地球里还有重力,这个重力也让大家有些难以理解。

重力看不见你摸不着,但是它真实存在。

“水往低处流”“把东西扔向高空会自己落下来”“果子熟了也会自己掉下来”等等现象,都能发现,好像是有一股力量,把人、把东西都在往地下生拉硬拽一样。

而这个拉拽的方向,都是垂直向下的。

方向很好理解,可以拿个线,线的另一端绑上石头,会发现这条线永远是笔直笔直地,向着正下方。

“原来是这个道理”

扶苏伸手把一个果子托举在手上,然后松手,果子往地下掉。

“天书是怎么想到的呢”扶苏感慨,这件事是在把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,再换个角度解释一遍。

果子有重量,果子会掉。

果子有重力,受到地球的吸引,于是掉。

像是在配合扶苏的疑问一样,天书适时地放出来“牛顿和苹果”。

有的人,被苹果砸了一下,都能发现出这么重要的理念,可见人和人的差距,确实比人和狗都大。

物体受到重力,要保持平衡,自然有重心这个概念。

重心的位置,不仅和物体的重量有关系,还与大小有关,长的不规则的东西,重心也会有所偏移。

这一点,没有人比上阵杀敌的人更了解了。

准确来说,是骑兵,骑在马上要保持平衡,是需要找到自己身体的重心的,还特别不好找。

赵云看着天书,总感觉透过天书看到的是自己刚刚学骑马,学马术的时候,从马上摔下来的样子,可疼了,记忆历久弥新。

赵云现在还在诸葛亮这里,没想到吧

诸葛亮暂时没有挪窝的打算,但是有见刘备一面的打算,通过赵云寄了信给刘备,想了解一下这个人。

当然,并不一定是了解了就要挪窝,他是个很认真负责的人,即使制作火药的主力并不是自己,但是答应了就不会轻易食言。

这一点想必看过出师表的人都发现了,刘备自然也能接受。

甚至,在接到诸葛亮的信的时候,之前三顾茅庐,但是主人不在家的愤懑不平,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谋士的心酸,一下子就跟都失踪了一样。

刘备看着信,信了讲了诸葛亮和曹操签订的约定,替曹操制作火药,但是曹操得把这个技术公开给其他势力,这势力就有我刘备

虽然,之前错过了,但是诸葛军师,果然心里有我

刘备美美地自己给自己洗脑,且卓有成效。

虽然诸葛亮的目的,是让大家都有制作火药的实力,并且能因此对火药的使用产生敬畏,将这个不要频繁地在战场上使用,太有伤天和了。

该怎么确定物体的重心呢

如果是我们能拎的起来的东西,那很好办,比如说一个不规则的石头,像这样,我们把它垂直地绑着,通过甲点把石头挂起来,而甲乙这条线,就是石头的重心必定经过的线。在这个基础上再找到话,在石头的表面任选一点丙,通过丙点再次挂起来,这下子会发现丙丁这条线会和甲乙有交点,这个交点就是石头的重心。

而我们在作图的情况下,可以用线段来画力,线段是有向线段,垂直向下,代表着力是往下运作的,而后根据线段的间隔,一格是多少的力,有几格之类的,都很简洁明了。

这个画图的方法是力的图示。

图画的很可爱,也很鲜明,本身有点学识的骑手,一目了然。

甚至能自动把石头替换成自己,不断动着的烈马,和马上需要保持平衡的自己。

讲过了重力,下一步是弹力。

弹力大家也有所接触,比如说,君子六艺就离不开射箭,弯弓射箭,拉开的弓箭,离弦之箭受到的力气中就有拉力。

这很好理解吧,力的作用是相互的,我们拉开了弓,产生了拉力,这个拉力作用到了弓箭上,弓箭就这么发射出去了。

而弓箭一般啊都是有自己的力气设置的,比如能拉满是多少石的力气这样的,很标准的和拉力有关的教学工具了。

物体在力的作用下,会发生“形变”,这种变化或大或小,也很正常,依旧是用弯弓射箭来表示,拉满弓,给出去的拉力,肯定是比较大的形变,也会有大一点的拉力,而没有拉开的弓,给出的拉力也就很小。

拉力和另一种力量,弹力也很难分割开来,发生形变的东西恢复,那就有弹力。

比如我们把弓拉满弦,这其中发生了形变,必定会造成拉力。

这里面的拉力,是手对弓的,弓对箭矢的力是弹力。

弹力会给原来的物体造成形变,就是说,本来笔直的弓因为拉力的作用直接弯曲,造成了形变。

变化的是弓弦,这种变化能够恢复,比如原模原样从被拉来的状态,恢复成了原来哪种,平时也不弯曲的状态,笔直地。

能恢复,那么就是弹性形变,如果啊,力气太大,弓弦直接被我们拉断了,断了还能恢复吗那显然是不能了,在没断之间的数据,就是弹性数限度。

也挺好理解,发生形变到破坏这段稳定关系之间的交流被大家都听懂了。

拉断了弓,说明突破弹性形变的极限了,没有拉断,还是这个弹性形变的限制内,甚至外面也已经被它管控,即使是没有多大用,还是能稍稍留有余地的。

弹力对大家来说也是很显而易见,知道的东西,只不过大家不知道,是弹力造成的而已。

用这样的专业术语,把生活中的各种事都能解释地透,突然就感觉大家也都一样。

力气大、力气小,都要受限于弓的弹力。

“虽然这样,但是哥哥你力气也太小了。”拖长的哥哥,嘲讽意味十足。

胤禛直接黑脸,刚刚自己安慰自己的话语,一下子就苍白了起来。

弹力之后我们讲摩擦力,摩擦力实际上是能通过日常理解的,比如我们行走,脚下面是有地面的,脚会和地面产生摩擦,这种摩擦会有明显的阻力,就是摩擦力,准确来讲,是滑动摩擦力。

而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有关,一般来说是成正比。

有了动摩擦力,自然也有静摩擦力,我们总有一种时候,就是和东西处在相对静止状态。

比如拔河,两方势均力敌,双方都在用力,但是地上就是大家都纹丝不动,这里面有力量吗

显然,拔河,比拼的就是双方的力量,而这里面也自然是有的。

静摩擦力的大小是会跟着拉力一起变化的,虽然是出于一种静止的状态,但是能静止说明什么说明大家是势均力敌啊

但凡有一方的力气比另一方大,都会是被拉着跑的阶段。

了解了摩擦,那么必不能少的就是了解阻力,阻力也很好解释。

人在湍急的水流中逆流而上,人在狂风中逆风而行,都能很明显地感受到,有一顾力量在阻止我们,这是什么

这不是大自然的神力,也不是神仙的安排,这是阻力,有了阻力,我们就像在和人博弈一样,我们的力量超过了他们,我们就能对抗、战胜这股力量。

阻力和物体的面积、形状、速度等等都有关系。

摩擦力也给大家打开了一扇新的门,这话名词真的,一个比一个新鲜。

“天书究竟是怎么想到这么多的啊”

大家都很无解,且更加佩服能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“力”都给找出来的人。,,


  (https://www.xxqianqian.com/2997/2997067/11111047.html)


1秒记住千千小说:www.xxqianqian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xqianqi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