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6. 物理(二十一)


朱棣还没反应过来呢,朱元璋先替他拒绝了,“什么对不起的,是父皇没教好,跟你有什么关系”

朱棣也附和他爹,“就是就是,教出来有问题,关哥哥你什么事情,是父皇的错。”

“哥哥咱努力活长点,咱自己教”老二朱朱樉也认为和哥哥无关。

“就是就是,咱就是吃了亏,父皇能教出什么”朱棡趁机又贬低了一下自家父皇,就是同时也贬低了他们兄弟几个。

朱元璋生的孩子很多,以44个儿女的战绩,排进咱华夏皇帝生子榜的前五。

第一咱也都认识,是著名的道君皇帝宋徽宗,66个的数量让他傲视群雄。

介于朱元璋是个事业批卷王,宋徽宗是个书画皇帝,还是朱元璋更离谱点。

只不过,皇帝是出了名的管生管养不管照顾,这种“照顾”更倾向于陪伴式的关怀。

而朱元璋,前期打天下,错过了大儿子的陪伴,登基之后,弥补大儿子多些。

而且,因为他和皇后马秀英是从微末之患难的感情,对马秀英更看重,也对她生的这七个孩子更为看重些。

别的不说,关注度上就更关心他们。

虽然有这么几个儿子,朱元璋是感觉很促进自己和大儿子的家庭关系和谐的,因为其他的都像是捡来的。

一群小兔崽子。

当然,朱元璋也没对儿子好到哪里去,毕竟也没有哪个父亲是这么骂自家儿子的。

朱家的状态总是一副和乐融融且吵吵闹闹的样子,或许是朱元璋不关心其他的孩子,倒显得有一副普通百姓的和乐之感。

虽然是建立在大家气朱元璋这块的,不过,朱标这个家庭关系的粘合剂如果死掉的话,或许会变得更为冷漠也不一定。

隋唐的雕版印刷术,一直发展到了宋朝,才被更新为活字印刷术,但是活字并没有能够彻底取代雕版,两者在之后属于并行的状态。

活字印刷术是毕昇发明的,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记载,毕昇最初尝试过用木头制作活字,效果不理想,改为泥制的之后,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印刷,效率有所提升。

虽然当初没有受到重视,但是就和杜甫一样,生前并没有很大的名气,但是死后多年,他的孙子将杜甫诗集交给了元稹,就是白居易的那位好友,在元稹的推广下,杜甫诗开始被众人所知,而现在,杜甫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仰慕视角看李白的诗坛后起之秀,而是成为了和李白齐名的人。

李白是诗仙,在他的诗文里极尽浪漫主义的飘逸洒脱,用他的才华向我们复现了大唐的盛世繁华。

杜甫是诗圣,寥寥数笔写出的是大唐由盛转衰,甚至长安沦陷的惨淡景象。

他们俩经历的明明是几乎同一个时期的大唐,但是笔下描绘的却是分毫不同的景象。

这一切,都得亏大唐有一位这么“承前启后”的皇帝,让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不缺素材可写。

你看他多么贴心最初即位的时候,他兢兢业业,勤勤恳恳当一个好皇帝,选贤任能,将多年政治斗争影响下,乌烟瘴气的朝堂环境清扫干净,成功带大唐走向了“开元盛世”。

年纪尚轻的李隆基点点头,没错,朕就是这样的好皇帝

太子带到陛下面前,然后两人对坐谈话,完全忘了还有他李白这么个人,还好今天居然依旧能听到天书夸我。

李白跪坐地端端正正,竖起耳朵听两位大佬聊天。

实际上也没聊什么,现在的李隆基还是比较有脑子的,他对李亨也没多少父子亲情,更多的倒像是利益上的算计与博弈,用他作为平衡朝堂的诱饵这种。

聊天内容也是正经和关怀并存,总之是能听的了的内容。

李隆基是更加宠爱寿王的,这个称呼想必大家也都很耳熟,杨玉环便是作为寿王妃被李隆基强取豪夺的。

天家的父子亲情,时常让人觉得很怪。

有的人,是一纸诏书就能自愿赴死的“怪”,如果说这是嬴政对扶苏的控制力的体现,那么扶苏会和嬴政有“政见不和”的地方又显得怪。

有的人,是没经过细查,就能相信儿子要设巫蛊害他,要举兵谋反的“怪”,如果说刘彻不爱他这个儿子,那七岁立太子,给太子刘据建造了“博望苑”,只为了太子能够更好地培养属于他自己的班底,但是呢,有似乎越长大,对这个太子的戒备心就越强,缺乏了信任。

有的人,是太子真的造反,都能留他一命的“怪”,但是,又或许正是他本人,让太子在储君之位上,便要如同帝王一般接受百官的审视,努力做到更好,却发现李世民似乎更信重其他皇子,没能给到太子李承乾足够的安全感。

而李隆基,也很怪,哪个正常的父皇,会和最宠爱的皇子抢王妃杨玉环可是李瑁,也就是寿王,正经册封的,正式妃子。

更离谱的是,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,这俩冷战了五年,又“和好如初”,寿王依旧被李隆基看重。

听上去便是离谱而又荒诞的,不像是能在礼仪之邦发生的事情,更不像是能被朝臣容忍的事情。

当然,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比这个更离谱的,比如元朝的“天魔舞”就更加没有节操,让人三观尽毁。

现在的时间线里面,李隆基还未给寿王定下王妃,更没有说看上儿媳这件事,勉强算个好皇帝。

不过,也正因为他还没和寿王产生嫌隙,现在依旧是更宠爱寿王的。

而和李白接洽这件事,李隆基更想让李瑁负责,他正在和李亨你来我往地,进行一场关于李白的拉锯战。

一个体恤太子有太多事操劳,想给太子减负。

一个信誓旦旦,愿意如同出师表中的诸葛亮一般,为了大唐的江山鞠躬尽瘁

李白,李白根本没听懂他们俩的言语交锋,甚至真的以为是在话家常。

怎么说呢,很符合李白的政治情商,那就是根本没有政治这根弦儿。

李白和杜甫,两个人都不是擅长政治的人。李白是又菜又爱玩,仕途不顺,就像骆宾王一样,跟人造反,很快啊,就被流放三千里。

杜甫是生活所迫不得不走仕途养家糊口,但是又升不上去,加上时运不济,还平白无故多了牢狱之灾。

现在嘛,李白脸上“清澈的愚蠢”,让坐在上位的皇帝和太子都更加信任他,正是不懂才好,不懂,到时候让他写歌功颂德的文章,写出来才会更加真心。

江思瑶如果知道,大概是会想和这俩位讲一声,想多了。

先不提李白确实也写过歌功颂德的,但是或许是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,刻意而为的诗文不如随手写就的,没几首被后世记住。

再者,已经没有时间给李隆基忽悠李白了,因为江思瑶要开始说李隆基的坏话了。

很少有完美无缺的皇帝,就算是我们迷人的老祖宗,秦始皇嬴政,都有人觉得他太过残暴,不是个明君。虽然咱家嬴政是残暴了点,但是就算是他有九成的错,难道其他人就没有哪怕一成的错

而且光仁德有什么用呢三国时期没有一次屠城记录的刘备,也有人说他是装腔作势的伪君子。

不过,仁德也好,残暴也罢,保持明智,在国家大事上少走歪路,能带着国民走向更强大的未来,那就是好事。

有些人,前期明智,后期昏庸,甚至还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,无视了伦理道德的时期,这就很不应该了。

嗯,点你呢,李隆基,答应我,以后当个明君好嘛

江思瑶都把李隆基说糊涂了,他反思了一下自己。

不是,朕,我,有做过什么突破伦理道德的事情吗

是和太平连手,把韦皇后扳倒的事情

还是登基之后赐死太平的事情

这里面,即使是我有错,难道太平就没有错吗

李隆基已经迅速学会了,江思瑶为嬴政开脱的话语。

就是,里面也有韦皇后和太平的问题,怎么能只怪他一个人

但是,江思瑶这个话,又像是在和他对话一样,李隆基就没忍住,真的在弹幕上回应了。

唐玄宗李隆基朕,有什么问题吗

这话说的,放在任何知道历史的人心里,都像是在挑衅。

宋太祖赵匡胤有大问题。

明太祖朱元璋有些事啊,真的不能做的。

朱元璋还好,赵匡胤的出现倒是给这场面加了一丝戏剧性。

当然,这戏剧性和他本人关系不算大,主要是他弟做得事情不道德。

咱就是说啊,有很大的问题,不过,赵匡胤你也想办法教教你弟弟,要么让他明白自己的指挥天赋,虽然你是武将出身,但是他确实没你的天赋,所以别插手人打仗的事情了,到安排谁去打仗就已经是他能插手的最大限度了,别去给人排作战图,答应我,好嘛

要么让他别闹出,在在亡国之君面前睡人家皇后的绯闻也可以。

你这个弟弟,是会给你家的基因添砖加瓦的

一整个拖后腿的负面新闻啊。

我就知道。

赵匡胤脸都黑了,以往他们大宋的皇帝,什么话都不讲的时候,天书都能找个点骂他们怂,现在自己主动说话,不是上赶着吗

也不知道天书从哪里知道这些真假难辨的关于大宋的负面消息的。

赵匡胤要是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冲凉的话,都得说一句。

别太恨了。

至于大宋的皇帝为什么鲜少说话。

是历史比较短,还是皇帝都不干事,赵匡胤没有细想,也不想细想。

承认自己不行很简单,承认自己家的后人也不行,难不就代表自己后继无人吗

可恶,天书怎么不讲讲他们大宋的亡国之君,他赵匡胤就不信了,那什么大明有皇帝“死社稷”,大宋难不成就没有

见到天书“怼”了赵匡胤,但是没有怼自己,朱元璋都有一股子劫后余生的感觉。

“爹,您又没做错什么事情。”朱标看到自家老爹这副样子,都有些觉得好笑。

不至于,哪里会在伦理道德上翻车,他们家还算是都很正常的。

“就是,难不成老爹你备着娘做了什么丧良心的事情”朱棡跟上,甚至还怀疑起自家亲爹的品格来。

如果他爹有品格这东西的话。

“哼,哪里是我的问题。”朱元璋瞪了自己的二儿子、三儿子、四儿子、和以往不怎么来自己这儿,都是去找秀英妹子的五儿子,恶狠狠地补充到。

“老四的皇位可是从自己的侄子那儿抢过来的,这难道就很有道德吗”

这话让还呲着个大牙,在傻乐的朱标顿时僵在了原地。

不是我怎么就成了我们家的道德洼地了

怎么都应该是堂哥朱文正扛这个大旗吧那可是真的谋反了的

在场的人都不在意,或者说,找到个道德垫底的人,就已经是大胜利了,纠结原因只会让别人朱棣开心。

“就是就是,四弟你的品德不行,以后我们就不和你玩了,可别说二哥心狠。”朱樉还做出了一副“为兄也是身不由己”的表情,可把朱棣给恶心坏了。

不靠谱,太不靠谱了,朱棣看着“众叛亲离”的现状,都不敢想,未来要是真的和侄子抢皇位,面前这几个人会不会援助自己。

哈,算了,别想了,他们不捡他的胜利果实,都是有心了。

而李隆基则是被天书和那些“莫名其妙”的跟风批判给气到了,别人就算了,天书也没怎么讲过,但是这赵匡胤,这朱元璋,怎么好意思嘲笑他的

兄弟相残和叔侄相残,难道就高尚到哪里去吗

再说了,他的皇位得来的可正了,也不像曾祖父那样,身上背着手足相残的黑点。

天书是从哪里听到的关于他的假的黑料,他李隆基不买账

李隆基本打算多打几个字,和天书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的,但是面前既有自己不喜欢的儿子,还有自己很欣赏的天才诗人,没舍得自己的面子,端着没有继续回复。

好在他没有回复,不然多说一句话,都会变成等会自己打自己脸的证据。

毕竟,有些话,他不说,但是天书会说。

在皇家,父子相残、兄弟相残的事情我们见得多了,也有些见怪不怪了,不过啊,这件事还是少见了些。

东汉末年,曹操他喜欢,曹操的俩儿子呢,喜欢上了同一个姑娘,兄弟阅墙,俨然算是少数了。

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,李隆基做到的,更是少数中的少数

江思瑶还没说完,就被感觉到问题不对劲的李隆基给制止了。

唐玄宗李隆基别说了

唐太宗李世民

李世民打出问号的时候,不是说明他有问题,还是觉得这件事有问题。

李世民现在也年轻,也没遇到过特殊情况,不知道现在啊,问号也能引火烧身。

江思瑶也没给他留面子,该讲还是讲了,甚至买一送一。

李隆基他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,还强娶了人家妙龄少女,最后他自己晚年昏聩,还能赖到美女误国这件事上。

至于咱唐太宗嘛,努力培养咱武曌姐姐也不失为一种相互成就啦

李世民没懂什么互相成就,但是李世民懂了这李隆基干了什么好事。

一时生气,手上的茶杯都被他捏碎了。

魏征看了看陛下手里的碎瓷片,难得有了种,陛下也是武将的意识。

“陛下,消消气,这等后人”

李世民原以为魏征会是来劝自己的,没想到半句话之后补的内容,杀气腾腾。

“杀了也好,省的给咱大唐丢脸。”

魏征一边说,一边眉头还皱着,像是真的已经丢脸丢到他魏征身上了一样。

不仅是魏征,其他人似乎也被“丢脸”到了,附和魏征的不在少数。

这倒让李世民无奈了,“这李隆基,应该还没做呢,他现在自己都不知道这件事,应该是会改过的。”

“这件事好改,在还没开始之前,让它不要开始便好,但是如果真如天书所言,是个人到中年就昏聩无能的,不做这件事,还有下一件,哪里会是能都解决的了的呢”

房玄龄有些悲观,天书说的“由盛转衰”,竟然是在陛下的曾孙辈就开始了。

难怪比汉朝还短。

不行,得改变这个未来

有人“为后人计”,是担心自己的子孙后代过得不好。

房玄龄和魏征他们,都不太担心自己的子孙后代,从天书出来之后,就更不担心了。

好就好,不好就不好,反正这世界这么大,这么多人,谁能记得他们呢

但是,如果有人想影响大唐

他们就会很生气了。

因为啊,这中国历史才多少个朝代我们大唐想在里面脱颖而出,容易吗

没道理,开国的人殚精竭虑的,后面坐享其成的人反而肆意糟蹋。

可恶,杀了吧。

当然,也是气话,真这么好杀,这天下早就换人做了。

不是指他们去当,而是他们这些人都不靠谱,会有别的人把他们挤掉。

李世民算是对自家这些越发杀气腾腾的下属们没辙了,该怎么跟他们表明,就算是表现得杀气再重,也不会轻易和国外开战呢

让承乾解释试试看

“父皇,不知谁家的叫隆基,不如我们把他找”李承乾说的话也是一股子杀意,就是过于流于表面。

“行了行了,火药是厉害,但是长途运输有中途爆炸的风险,朕让谁去都不会让你去的,趁早死了这条心吧。”

李世民看都不看突然间外露出伤心的,他都不知道魏征这个不假辞色的人是怎么调教的,他好好一个端庄的儿子,现在就差眼泪说掉就掉了。

究竟是魏征有这么一项不为人知的哭技,还是杜如晦或者房玄龄

总而言之,李世民不愿意承认,爱哭,这是他的基因问题。

最多是他的臣子们,把李承乾身上的基因激发了而已。

李隆基此刻比谁都想死,他环顾四周,自己身边坐着心思莫测的太子、还没搞清楚状况的大诗人,好像没一个有用的。

算了,回宫,要召集百官开会了。

李隆基,一个因为自己多嘴,所以被迫知道了自己不堪的未来的。

紧急公关,一定要紧急公关。

还没定下自己的未婚妻子的寿王,知道这样的“未来”的时候,都一脸懵,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。

父皇,父皇向来英明神武。

现在是盛世,即使是知道未来陛下会昏聩,但是也没有人把这个罪往寿王妃身上怪罪,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清楚。

那“寿王妃”即使是未来,也不过是“他们”给大唐找的一块遮羞布。

祸乱大唐,又岂是这样一个身不由己的女子能做到的事情。

唐宋都紧急开始危机公关,江思瑶又慢悠悠地开始讲起来了印刷的事情。

好了,这都是题外话了,我们再讲回来印刷的事情。

活字印刷术比雕版胜在它“灵活”,和一次性制作一整套的雕版比起来,做好单字的,然后根据要印的文章拼起来,会更加节省材料。

除了毕昇之外,元代王祯也制作过有新意的办法,木活字、轮转排字等都挺有用,在江浙一带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。

只可惜,当朝者很少用。

可能是宋的稳定时期不多,而继任的元朝,又不怎么把汉人当人。

嗯,元朝他们甚至也不把自己人当人,很多底层的蒙古人活得不如汉人,毕竟在中原,蒙古人会的放牧没办法开展,而汉人多少还能自己种个地。

也可能是改成活字之后,需要在产业链中改动的比较多,商家们也不乐意有这种改动,这就让了雕版印刷术得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,没有完全被活字印刷给挤占掉。

元朝的百姓大多生活的浑浑噩噩,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时候,自然也不会考虑到,比较自己和汉人的生活水准。

毕竟大家一般情况下都一样烂。

但是江思瑶这话,让元朝的当权者就很不开心,他们不开心是觉得,辛辛苦苦忙活了这么半天,结果自己人活得还是没有汉人好

为什么

凭什么

元朝君臣的矛盾一下子就被激化了,一时之间大家都在分析,究竟是谁的问题导致了这个朝代这么烂。

那自然是所有人的问题,治国如果是一时的烂,那有可能是一个人的问题,但是一直都烂,想推脱给别人都难,雪崩的时候,哪里有无辜的小雪花。

他们都是砸向元朝百姓的夺命稻草。

和元朝不同,被评价暴君的嬴政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,他知道自己的手段是激进了些,但是平稳的政策不一定能压得住那些藏在暗处的,各自有各自小心思的人。

再说了,胡亥都已经管住了,平稳温和的手段让扶苏去做就好了。

他可以负责更加残暴一点,让百姓知道扶苏的好。

在赵高被杀的当天,胡亥就已经站在了修城墙的地方,甚至是给他做了个自我介绍的,姓甚名谁,为什么会来修城墙。

自从天书出现之后,蒙恬手底下修城墙的兵就喜欢给每个“新来”的都介绍一下。

最开始是自己介绍自己,想有个后世留名的机会,万一在场的人能活很久,有很多后人,说起自己的往事的时候,还能说道。

“曾经参与过大秦最伟大的建筑,长城的修建工作,当时啊,有一个叫做”

类似这样的话,这不就有机会让人知道了吗

然后演变成了,每一批新来的人都要自我介绍,有些是正常服徭役的,有些是犯了事的,也自我介绍一下,不过这种人会另外安排。

胡亥的话,本来是会另外安排的,不过被动作快的人提前疏通了关系,安排在服徭役的这块了。

底层的小兵是比较好骗的,讲了点他们不懂的政治元素,就能让他们觉得。

胡亥服徭役是为了安抚民心,隔一阵子就要返乡换另一批人的,正常服徭役的人和他一批次,这样会有更多的黔首知道。

陛下在惩罚胡亥公子,而且三年之后,他就要死了。

确实有用,本来一开始还有六国的余孽替胡亥宣传。

毕竟吗,当他们知道,胡亥是搞掉大秦的主力军的时候,别提多开心了,嬴政真的是“终日打雁”然后一朝失手,既然没把胡亥弄死,那不如借此再宣传一波。

他们宣传什么“虎毒不食子”之类的话,倒也是骗过了不少人,也有黔首开始替胡亥求情了。

还没做过的事情,怎么能让这个小孩来承担结果呢。

陛下肯定是一时生气,糊涂了,孩子可以慢慢再教的。

之类的话开始甚嚣尘上,一时间也是闹得沸沸扬扬。

但是,胡亥这个人他之所以是胡亥,也是有自己的特色在身上的。

真就是个很熊,且很坏的人,是法家“性恶论”的真实体现。

人娇气,这自然,毕竟他和扶苏这样已经在战场上拼杀过的不同,让扶苏来砌墙,他能在看完之后很快上手,而且体力也能跟得上,本身也是比较愿意和黔首共同为了大秦奋斗的。

胡亥自然想不到这一点,他的聪明劲儿不是很多的,只能看到父皇是真的讨厌匈奴,所以会无条件支持父皇打仗,建造长城,让那些黔首来修,不是自然的吗

现在轮到他自己修了,态度是不变的傲慢,没人盯着的时候,就站在原地偷懒,甚至还要骂骂咧咧表示,等父皇原谅他了,一定要让他们好看。

胡亥是最先信六国散布出来的言论的人,就是父皇没杀他,就有回转的余地这个言论。

所以是有些“有恃无恐”在身上的,不过,很快就被他父皇给亲自毁掉了,明确规定了,胡亥要干得和别人一样,少了就不能吃饭,什么时候做到了什么时候吃,该打打该骂骂,陛下不管了。

性格恶劣的胡亥,和爱民如子的扶苏,加上胡亥未来会赐死扶苏的,来自天书的预言,大家最后甚至是不敢不信。

这确实像是会干出那样事情的人,死掉都不亏

特别是他一口一个贱民的情况下。

但凡嬴政没有天书的背书,都得被胡亥给败坏了。

嬴政把胡亥下放之后,就真的没有再管过他,后续的都是李斯在负责,而李斯只要负责胡亥在“工地”里,在“军营”里,做最累的活,吃足够的苦,但是活着渡过这三年,最后能死在百姓面前就行。

胡亥的下场被还在沛县做泗水亭长的刘邦知道了,他和范增讨论起来这个处理方式合不合适。

范增不支持,“虎毒不食子,嬴政连对儿子都没有这点容人之量,你还想在他手底下当郡守我觉得你趁早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,跟我们一起创业吧。”

自从刘邦坦然承认,自己私下联系嬴政之后,范增就给造反找了个合适的词,从天书那里学来的,“创业”,很实用。

果然是会续命的诸葛亮,用词就是严谨,范增已经跨时空,单方面和诸葛亮建立起来了相知相印的友谊。

如果这个张良能滚开,换成诸葛亮就更好了。

范增这些天越发见张良不顺眼,特别是在张良说自己有办法给刘邦找来创业要用的“保镖团队”的时候,直接猜出这团队是来自旧楚的项家,范增很是头疼。

不想,已经不想见到项家那批愣头青了。

自然也被刘邦拒绝了,他是一心想要当郡守的人,什么项家,他根本不关心。

之后直到项家是盘踞会稽郡的一方豪强势力的时候,刘邦悔不当初,早知道这软饭还是该吃就得吃的。

现在嘛,刘邦潇洒地很,他有自己的计划,五年之内拿下会稽郡,现在可以慢慢积攒实力,毕竟五年,嬴政应该不会短时间死掉。

现在胡亥被处理了,扶苏应该就不会轻易死掉了,扶苏这人,即使是刘邦也是知道他好脾气的,多好,等以后他的儿子也开始混迹朝堂,就能有一个好说话的君主了。

有的人,自己还没当上会稽郡的郡守,已经在想怎么把郡守之位世袭了,传下去的不是会稽郡也无所谓,是个郡就行。

所以从这方面来看,他还是很有工作的积极性的,毕竟找下一份工作很积极,也能算是积极。

也很适合当皇帝,现在的皇帝是世袭制,为刘邦量身定制的制度。

“这办法多好,献祭一个儿子,来标榜自己法度严明,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,应该是能让黔首们对大秦更有好感的吧。”刘邦现在是平民,祖上阔过,也是祖上的事情了,所以他习惯自己没有特权。

张良就没那么习惯,嬴政对胡亥的处理办法,让他看出来了,嬴政果然是个冷血动物。

刘邦很支持嬴政这个举措,他甚至支持让胡亥进行“全国巡演”,损失一个公子,还是个被天书断定没用的公子,换来的是警告宵小,以及安抚民众,岂不是完美

但是该说不说,确实有用,李斯的文写的也极好,话术算是给他玩明白了。

直接说成了以后胡亥会对不起大秦,对不起百姓,所以让百姓监督他赎罪。

自然是有人信了,毕竟这可是李斯,不像赵高需要权势压人才能指鹿为马,李斯直接把鹿用天花乱坠的语言说成马,都会有人信。

在胡亥加班加点丢脸的时候,扶苏也在勤勤恳恳办事,他对造纸一事十分亲力亲为,印刷雕刻的雕版,他自己刻了一份秦律的,已经想好便宜推广给黔首了。

秦律很长,很多黔首根本没机会自己从头到尾地了解一番。

这也是陈胜、吴广,在下雨天说“失期当斩”,会有人信,并且就这样跟着造反的原因。

但凡啊,但凡有个小学文凭,都不会直接就信。

扶苏制作的纸张一开始柔韧性极差,很脆,几乎是没怎么揉,就能碎成一片片飘落在地上,拼都拼不起来,但是不揉纸张又会看起来很完整。

这种纸张自然也适合来传递情报。

然后又有柔韧性极好,但是写上去会晕染墨汁的,最后被用在了厕所上,也是找到了它的归宿。

用来书写的纸张即使有天书的指导,最后做出来也不算多容易,

狠狠给扶苏公子刷了一波声望,大家浅浅摆脱了一点点,这人会跟自己父亲走的刻板印象。

大秦有自己的处理方式,大宋自然也有,即使是赵匡胤怎么宠溺自己的弟弟,在朝堂上怎么一言堂,也是会适当听取一些外来的声音。

比如他知道弟弟也是有优点的,他和弟弟在赚钱这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。

赵匡胤擅长抠门,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,像是自己的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啦,皇宫的软装用的都是便宜货啦。

不过抠门也省不下多少钱来留给弟弟,更何况一开始是想留给儿子的。

赵匡义就不一样了,这人是撒钱式赚钱,用经商来填充国库。

为什么说是先撒钱呢因为一开始出去做生意,大家不知道大宋的势力,赵匡义认为,先花钱,不买对的,只买贵的。

然后果不其然,有人来大宋做生意,大宋的东西也能这样卖出去。

弟弟很会赚钱,只有自己知道,但是别人不太知道。

难道要让弟弟去户部证明自己吗

赵匡胤纠结的时候,赵匡义先同意了,他倒不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,他只是不想再让哥哥为难。

毕竟啊,满朝文武已经在劝哥哥,确定一下继承人,到时候意外死亡也能有人继承大宋了。

不是,你们是认真地觉得我会对我哥下手不成

赵匡义愤愤不平,很气,又找不到人说理,决定进入朝堂。

他也观察过几次,朝堂嘛,无非就是大家一起吵吵架,谁说他不行,他都记住了,等他进去了和这些人一起吵

之后赵匡义能不能舌战群儒成功,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
好了,今天的内容就说到这里了,我们明天再见吧

江思瑶下线的速度越发之快,天书给她补视频的速度也很快。

大家都是熟练工种了,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小萌新。

一人一江山图几乎是用了最快的速度,下的线,似乎是生怕被人逮到了打一顿。

嗯,或许真会被打也说不定。

夏启火药没做出来,不过这纸倒是先被他做了出来,很好用,柔韧度很强,很结实,就说是。

“我现在才意识到,我们大夏在龟甲、兽骨上刻东西,是有原因的,天书在纸上写写画画的东西,我们没有啊”

“王,我们也没有甲骨文,不是正在安排人研究吗”臣子十分正直,一点也不怕扎到自己王上的心。

纸张在夏的优先级用途成了衣服,甚至能用大片地做出花样,用花朵来改白纸的颜色,还是风靡了一阵子的。

而商也有类似的问题,他们研究出来了雕版印刷术的时候,第一件事就是印刷什么。

教派

不好意思,现在只有巫,大巫和巫之间基本上是靠嘴巴交流,而不是文字交流。

大巫倒是会和上天进行文字交流,这也不适合刊印出去啊。

“刊印历法怎么样”有人给商纣王出了这个好主意,正是他的叔父比干。

“其实也可以把大巫和上天沟通的内容刊印出去,安抚一下人心也是可以的。”帝辛想了想,决定双管齐下。

在他们之后的周朝,要造纸术和印刷术就有用的多,别的不说,可以印周文王的周易出去,这可是他们的周朝的开国君主,把他的作品公布出去,再合适不过了

“难道不是陛下根本看不懂周易吗”周公旦笑着吐槽自家君主。

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吴下阿蒙的周成王,嘴里念叨着,“这么难,不会才是正常的吧,我又不是大巫,果然还是叔旦你的能力太强了,不是我的错”

“是是是,是我的问题。”周公旦大部分时候,都会选择让着年纪比他小的君王。

周成王也不计较,兴致勃勃地讲,“叔旦,你说我们也搞科举吧,加上周易选拔人才给大周朝做事”

之前也讨论过,但是连年征战,大家都担心没有人才能选拔上来。

“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,陛下可以先把想考的书印出去,再考,就很合适了。”

周公旦想了想,觉得也是能实现的,和周成王嘀嘀咕咕了一些基本要素,准备明天和大臣们共同商议。,,


  (https://www.xxqianqian.com/2997/2997067/11111028.html)


1秒记住千千小说:www.xxqianqian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xqianqi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