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千小说 > 骂过的学习搭子是秦始皇[历史直播] > 107. 物理(十二)

107. 物理(十二)


朱元璋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,所以对他来说,一根筋一直考试的人是不懂变通的,一条路不行就走另一条嘛,没必要非在一条路上走到黑。

毕竟,就他个人而言,在家会饿死,那就去寺庙里当小沙弥,寺庙也吃不饱了,就去当乞丐乞讨,运气好点,总是能活下来的。

逼到最后还造反起义了,想活着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
一直读书读到死,最终考上了个秀才的人,朱元璋是没见过的,不是因为他对这些不关注,上行下效,掌权者重视,科举才会被重视。

而元朝的科举,一度有人以为根本没有这个东西,因为元朝根本就不重视这个制度,特别是科举考试考的都是汉人会的,而当时的蒙人并不会的,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权贵的强烈抵制。

即使是通过科举当上了官,也少有混得如意的。

甚至在没认识刘基之前,朱元璋一度以为元朝没有科举制这个东西,因为在他身边听到的少之又少。

穷人不再把科举当做是翻身的救命稻草,自然也没有多少人会在意。

“读书读不进去,那就去学别的呀,都说行行出状元,怎么有些人这么冥顽不灵。”朱元璋不明白。

朱标倒是能明白一些,不过即使知道这些人或是为了名,或是为了利,又或是坚持了这么久想要成功的执念,他作为大明未来的掌权者,也是不支持一直这么做的。

“有余力的都应该做事情,这种即使七老八十考上了,也发挥不了多少余热。”

“标儿,你说我们也不要这个科举制吧。”

准确来说,是才恢复的科举制又出了幺蛾子,朱元璋才会想到这样的主意的。

有些大臣说,反正元末已经取消了,我们大明现在用地感觉不好,也可以取消。

也有大臣分析,现在的朱元璋当上了皇帝,识时务的人自然会主动来投,至于不识时务的,给机会现在也不争气。

为什么说是“不争气”呢因为这次科举并没有筛选出来多少“人才”,甚至因为大家分数都不高,整体标准都下调了不少,但是就是这样,招进来的人也没有在认真工作。

现在是洪武五年,洪武三年的时候,朱元璋开了第一次科举。

然后发现来的都是年轻人,不仅年轻,会的也不算多,不是大明需要的人才,不管是文学方面,还是处事方面,能力都不够。

现在已经是那些人工作接近一年的时候了,检验出来的成果,都有些对不上当时朱元璋的努力。

先是考试多是江浙,加开恩科进来了写北方学子,再者殿试他的民生问题也没有多少人的回答让他满意,这一年的工作,更是屡屡出错,甚至乎不少人工作还没会干,先开始撺掇起来了结党营私的事情。

如果不是天书,或许朱元璋就被这群人给忽悠过去了,天书的出现让朱元璋的想法越来越新潮,倒是这些年轻学子和一些在元朝有些做官经验的大贤固步自封,屡屡反对,搬出各种历史试图让他朱元璋不跟着天书改变。

真是笑话,要是他朱元璋是那种会因为历史上没有过先例,于是就不做的类型吗那显然不是。

毕竟他现在已经开始想着要不要彻底废除科举了,还有一直有的丞相位置,他也想废除了。

科举的事情是选上来的人不咋地,丞相的事情是朱元璋感觉丞相的权利属实有点大,他打下来的江山有一种被别人享受了的感觉。

受不了,根本受不了一点。

朱元璋打算和刘基他们商量看看,怎么才能用个合理的借口,把胡惟庸调到别的岗位上去做事。

还有就是他查出了户部在核对账款的时候,竟然默许官员带着空白但是印着章的文书,以便在出了差错的时候直接当场改。

这多荒诞啊,相当于高考的时候,你在监考老师眼皮子底下作弊的程度。

朱元璋整个人都傻了,他一开始知道的时候,没有当场发作,让探子进一步追查,看看这是极少数的个例还是普遍现象。

同时,他召来了跟着自己上刀山下火海、一起战场上流过血的老功臣们,询问这件事。

就,很遗憾的事情,这事情他们所有人都不知情,更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。

没办法的朱元璋找了个前两年考进来的进士,确实很好套话,问什么答什么。

比如说,这个制度是一开始参知政事准许的,一直都这么干,也是体贴下属,不然偏远地区的官员也太惨了吧,来来回回的跑可太累了。

一开始的参知政事

那不正是“心死塞北”的张昶吗

朱元璋知道张昶是元朝的卧底,一心只想复辟元朝之后,勃然大怒已经把人处死了。

没想到现在连骨灰都找不到的人,还能嚯嚯大明

把一行人气得够呛,商量了半天也毫无头绪,眼睛看天书都发直。

江思瑶已经转进如风改了话题,主要是吧,这高考,这科举,越聊她越觉得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
这对一个摆烂人来说,是多么超标的负荷。

科举可以从黄发垂髫一路考到白发苍苍,对标应该对标现在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考试,这两种都是吃的国家饭,都是有年龄限制的,三十五岁之后就不可以了,现在的话好像有把个别岗位放宽到四十岁的。

这都很好理解,毕竟啊,如果选拔出来是要正经为国家做事的,白发苍苍的老人家,倒也不是说在脑子和体力上面不如年龄人有优势这一点,而是在岗位的安排上,多少会让人有些担心老年人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。

江思瑶担心老年人的身体,朱元璋只能根据自己发现的这个空印事件,开始担心起来了是不是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藏在看不见的各种地方。

就像是如果有年纪大的,还没有告老还乡的,会在任上作威作福吗

朱元璋原本是没有这种想法的,在他看来,老人的经验很有用,比如在他吃不饱的时候,就是听了一个老人的话,怎么吃观音土不会吃死人,才有机会活到现在。

但是,现在的人连直接用空印来进行账目作假的事情都干的出来了,其他的难道不会做吗

“善长啊,你说我们要不要也有年龄限制”

对此,刘基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猜到了朱元璋的想法,“限制报考的年纪,还是限制当官的年纪”

“都限制吧,嗯,我们也放宽,对超出年纪的,但是”朱元璋看了自己的老臣们一圈,每个人跟他的时间都各不相同,现在年纪也都不小了。

“具体怎么放宽我们再讨论一下。”

李善长在天书出现之后,又恢复了对工作的积极性。他是最早跟着朱元璋的,如果朱元璋是今之刘邦,那么李善长必定是现在的萧何。

但是吧,古之萧何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能力,成功在刘邦这个多疑的皇帝手下活了下来,一直到惠帝朝,死在了任上。

可谓是真正为大汉做到了“死而后已”,这是朱元璋的功臣们能羡慕到下辈子的,因为这辈子很短,除了廖永忠之外,他们死得最快的甚至就在八年后,是犯了“谋反罪”被处死的胡惟庸。

李善长活得也不长,作为淮西集团的一员,死的时候还是带着全家一起走的。

在朱元璋手底下做事,是需要考虑清楚,自己的“九族”是不是批发来的。

李善长这些人会有这个淮西集团,有一部分原因正是玩不转官场。

不仅仅是他玩不转,刘基都玩不太转,而且有一些人是在朱元璋建国之后再投奔的,他们像是有自己的一套规律一样,把这些在战争的时候,谋算以生命为代价的人,都折腾地够呛。

虽然还没到让刘基再次辞官的地步,但是也已经让他对治理国家少了很多积极性。

不过,天书提出的各种政策,朱元璋想一意孤行照着天书给出的作业抄的时候,有不少人反对,但是他们这些老臣不反对啊,他们可支持了。

连一起造反的事情都能做的出来,现在做出点“折腾人”的事情,他们都能接受。

这世道哪里有什么因为没有先例就不能做的哪有会浪费时间精力,于是就不尝试的事情

多亏了他们的支持,和朱元璋本人的坚定选择。

大明统一从老农手上收购良种,再统一进行种植培优,挑选出其中长势最好的部分,现在的实验田的长势可好太多了。

当然

也正因为如此,朱元璋根据实验田的收成和朝臣们展望了一下未来的国库收益,颁布了新的政令。

以后的田税根据土地的面积和产量来收,但是呢,有一个依据,在实验田和田地产量中有权衡,富户是这两种中的高的产量来,普通农民是根据低的来,如果有天灾人祸,则会酌情降低。

富户有降低的机会,那就是,需要证明没有隐田,而这个证明很简单,根据领的肥料来确定。

多少地可以施多少肥最好这件事,也是经过实验的,有官府统一发放,领了和田地相符的量,就可以得到一个条子,在测量产量的时候,如果产量和实验田的产量相符或者高,那就证明没有隐田。

是个很简单粗暴的方法,但是也确实让不少富户哭着喊着求官府派人直接测量有多少地,生怕自己测的不准,到时候领的肥料少了,产量比别人家的低。

也有嘴硬的,非要藏起来一部分田,只不过,有肥料和没肥料有时候的差别是很大的,眼看着别人因为施肥比自己产量更高,而他自己家里种着贫瘠的地和半肥不肥的地,怎么想怎么后悔。

而第二年承认,就要补缴一部分钱,来挽回国家的损失了。

这个政策也是被很多官员抵制的,但是吧,朱元璋这个人手段强硬是真的强硬,他想做的事情,哪有做不成的呢

也是现在的状态更加体贴别人,换成另一个更加压抑的朱元璋,真得担心自己的生命的。

好在天书的出现安抚了很多人的心,而政策也是更向着老百姓的,即使富户试图洗脑百姓,这样的分化是在压迫大家,安排老学究来讲礼仪,讲古制,讲一切能洗脑别人的手段,都没能让百姓们听进这个“胡言乱语”。

现在的百姓也早非以往没有上过学,不懂这世间道理的愚民了。

根本不信,已经不吃他们这一套了。

有了粮食之后,很多人也在想着报效国家这件事,第一选择自然也就是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,朱元璋开办的从郡一直到县的学校里,都收到了不少学生,朱元璋每次看都是欣欣向荣的样子。

有不少人,比科举选出来的人都优秀很多,也就是缺个科举的手段,合理把人选出来当官了。

朱元璋很想要取消这个科举制,退而求其次改掉科举的内容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而空印的事情,也让他想要把现在的这些或是心照不宣,或是推波助澜,或是故意纵然的人都换掉,换上更加积极的、真正能为大明做实事的人。

“限制的时候,我们顺便调整一下科举的内容吧,俺觉得啊”朱元璋知道自己的这些文臣们肯定都是学的儒学,有可能不想要天书改制,但是还是说了出来,眼神坚定,巡视了一圈这些文臣们,想要看看是不是有人有不同的心思。

那自然是都两眼放光。

这些人能在朱元璋还没称帝的时候,就跟着一起造反,还是来的他手底下,自然是在守旧和革新中,更喜欢革新的。

对于把科举制考试的内容改掉的事情根本没有什么抵制。

“其实,陛下可以这么做,我们科举考的内容,应该是能归进天书讲的语文中的”

刘基是第一个响应地,他甚至还提出了改进的方向。

“果然,偏谋这方面啊,还是刘伯温你更擅长一些啊”宋濂连连夸赞,迅速举一反三道,“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开设数学,九章算术这样的书原本就有人看过有所了解,应该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抵制。”

“那些抵制的人除了抱着贞节牌坊自己过去吧。”章溢真的已经在这个官场混地暴躁了起来,原本还以为是自己的问题,现在发现,确实是自己的问题,自己还不够了解元朝黑暗官场的问题。

现在暴躁地很,恨不得把已经死掉的张昶的骨灰挖出来,直接给他扬了。

这人怎么能坏到这个地步不仅偷偷摸摸地联系残元的人,死了都还不安生,竟然还给他们埋下了这么多的祸患。

几人积极的谋算,一改之前的颓唐,一起开始为了大明的未来而开动着脑筋。

江思瑶是想不到她这个身处未来的蝴蝶能够改变过去的历史的,还在想着要怎样才能用更简单的话来讲。

又想简单,又怕出错,她只是个高考都考得不咋地的人,着实有些麻爪的。

古代的寒门想要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,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这个手段。现在也是,而且现在的考试更多,能后悔的余地也更大,每个考试都能改变。

只不过啊,比起以前,似乎改的不会特别大。

不对,或者说,并不是以前的改变比现在大,而是说,以前大家并不知道别人的情况

会有这种可能吗

或许

毕竟现在的互联网发展的太快了,以往战火之中,“家书抵万金”,而现在的家书,只要网络还在,什么时候都能发出去。

不提这个了,我感觉或许我已经讲完了关于高考的,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

江思瑶发现,无稿讲自己不太感兴趣的事情,那可太难了,每一段话她都绞尽脑汁。

她这句话只是想“客套一下”,然后就迅速下线的。

她都不敢回想自己说过的话,感觉每一句话都是黑历史一样,可惜有人不给她这个机会。

汉武帝刘彻这个科举多久一次比较合适呢

秦始皇嬴政是一级一级在郡县往上考吗

看到这俩的问题,江思瑶一瞬间都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。

我真是罪该万死。

江思瑶倒不是觉得自己没讲好该死,她知道自己的水平,一个自己都学的半桶水的人,教好别人

无所谓,她会等学生自己成才。

而她自责的点在于,现在的语c老师严谨的很,岂不是在他们的设定里,会变成秦汉开始高考

嘿嘿,一想到有人本不该吃这个苦,江思瑶突然就快乐了,哪怕是非现实的,只存在于语c老师们的设定中,她也觉得好棒。

喜欢,爱看,多来点。

就是没找到这群语c老师的大本营有点可惜,以往没接触过语c的江思瑶,在线下用各种办法找过了。

但是认识的人总是一边欲言又止的表情,一边说找不到,可恶,也太奇怪了。

找不到语c老师们的“家”,也没关系,她美滋滋地介绍起来了。

时间上呢,科举是四年一次,不过会有加场的现象,叫做恩科。

高考就不一样了,虽然虽然高中要上三年,但是每年都有高考,一般是高三了,去考试了,偶尔也有被提前保送进学校的,不是花钱啊,是学习成绩够优秀。

地点确实,是一开始在县里,然后慢慢到郡,再到中央去考试,在皇帝面前做最后一次的测试,这个是殿试,也是决定最后的冠军花落谁家的。

“听明白了吗这样的话设置一份卷子有意义吗多设计几份,这样发往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,可是最后也都不能作弊,这才是最好的结果。”

嬴政还挺喜欢这个科举的,特别喜欢那句“广罗天下英才”,他就是这么想的。,,


  (https://www.xxqianqian.com/1799/1799937/11111037.html)


1秒记住千千小说:www.xxqianqian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xqianqian.com